Member Works Exhibition
作者:高小华 | 尺寸:1000cm×3600cm | 类型:油画 | 年代:2010年 | 材质:布面油画 |
2005年,喜爱绘画的著名导演徐克在拍完《七剑》后前往重庆,他说:“真正的高手都不轻易表露身手”,我在重庆有一个好朋友叫高小华,是一位著名的画家,我是专程去拜访他的。高小华为重庆三峡博物馆画了一幅油画,叫《重庆大轰炸》,我看了之后非常震惊,我觉得重庆这段历史完全可以拍成电影;我和高小华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我觉得他身上有非常多的艺术发光点,对我拍电影也很有启发。
2003-2005年,高小华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作《重庆大轰炸》半景画开始,真正进入到“超级油画” 的领域。在这个画布近2吨重,有四层楼高,呈巨大弧形的画面里,凝聚着70多年前中华民族艰苦抗战的惨烈岁月,亦凝聚着画家本人自幼的“重庆情结”与大画之梦。
这是一套全新的绘画体系,它不仅包含了所有的绘画元素,还因其体量巨大、气势恢弘,制作工艺技艺的高端复杂,成为绘画领域的“金字塔”,而令观者与同行叹服!它对传统架上绘画观念、方式的挑战与颠覆,又被称其为“终极绘画”。然而,它的“终极性”与“高难度”还不仅仅体限在“制作”上——与“先画后藏”的架上绘画,它必须“先藏后画”,也就是说,为了这幅巨大的油画,先得为其建造一座馆!
总之,它是“国家行为”,需从“城市规划”开始。据悉,全景画发明200年至今,世界上也仅存20多幅;全景画的“第三个高峰”能出现在中国,说明了国家的综合实力,这也才真正为艺术家尝试新的绘画方式提拱了机遇。一个画家此生能有几回机遇全景画?真的是:可遇不可求,可求又不可遇,可想之难!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画家终身都与“超级绘画”无缘——从这个角度而言,高小华是幸运的!
《重庆大轰炸》半景画设计方案,最初是在激烈残酷的全国性竞标中脱颖而出的,看似偶尔的获胜与落败,其实是一个人背后毕生经验的累积与综合实力的较量——机会总是给那些有所准备的人。高小华与他的合作者雷著华,都有着深厚的重庆生活经历和艺术底蕴;自幼耳熟能详的“重庆大轰炸”历史,为日后成功地创作《重庆大轰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命题创作”而言,关键在构思构图的“内涵”上。为此高小华他们研究历史资料,领会国家文案要求,几易其稿包括:隔岸观火、临江取景、高空俯视等二十几稿,但都因不能超时空地表现长达五年半的大轰炸历史,和充分展示重庆地貌层次感、纵深感,以及难以反映出人的活动与人文精神而被自我否决。最后,终于确立由重庆主城区,七星岗通远门一带为视角,以纵向“背后”的形式呈现构图——这是画家心中所“想”出来的图,而非是眼“看”或地图上所见到的“地形图”!在锁定的构图里,突破了传统半景画的许多禁忌,以“散点透视法”,完善城市地貌,重点突显“山城”的概念,同时运用夸张的光影,渲染画面的整体气氛,加强了宏大的视觉效果与深远的空间感。
整幅作品色彩斑斓,既有一目了然的真实老重庆标志性建筑、地质地貌的特征、合情合理的历史人物及事件,又有超越时空的视觉效果;甚至有重庆独特的季节与风向表现!从而完美地营造并再现了“重庆大轰炸”惨烈悲壮的历史,使观者身临其境,如置身于当年陪都抗战风火现场之中。
在半景画《重庆大轰炸》的画面里,城市中心部分形成天然环状,寓意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画面右上方,两川汇合、大江东去,整座山城结构呈金字塔稳固的造型,在日机的狂轰烂炸中,岿然不动,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可摧毁的坚强意志,同时又似一座超级“精神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