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2024年05月04日
会员中心 > 艺术研讨
10-【《艺术人生集》】我的引路人
文章来源:2010-08-19 14:22:13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戴卫
分享到:

      人生中的第一次,往往总是令人难忘的。

  我第一次发表作品是在《成都晚报》(当时叫《成都日报》)。一发便是两幅。这事让我兴奋了不知有多少天。当我拿到刚出版的报纸时,我看了又看,闻了又闻,我几乎怀疑自己的眼睛,不能想象我的作品竟会变魔法似的,一下子变为成千上万张一模一样的小画,分明的刊印在当天的报纸上。闻到那油墨的气味,我觉得特别的芳香,就像刚发蒙第一天上学从老师手中接过新书时一样,觉得这油墨的味道不仅芳香,而且是那么的神圣……这已经是近四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刚满十二岁,完全是一个孩子。

  自从这一次发表作品之后,「小画家」这顶桂冠,一下子就飞到我的头上。接着更使人叫绝的新鲜事又发生了。几天之后,报社寄来了稿费。我一喜之下,邀了我两位读中学的哥哥先去城隍庙吃「三大炮」,又辗转于文殊院吃锅魁夹凉粉,夹凉面,直到肚子撑不下为止,然后直奔万福桥,脱光屁股下水,把衣服顶在头上游泳到西北桥——拉一个「长滩」,余下的钱给妈妈买米。

  现在回想起来,更有意义的是,我从此认识了编辑和编辑部,并与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所认识的第一个编辑叫侯甫陶,他是《成都日报》早年的一位美术编辑,是我的一位同班同学的父亲。我的这位同学,起初也是一个小画家,但侯甫陶老师看了我的画之后,认为我画得更好,起初见报就发了我两张作品,而他儿子的画却一张也未能入选。我真有点不好意思,生怕同学多心。结果这位同学和我一样崇拜侯老师,认为他的评断是权威性的,因为侯老师是经过专业大学培训出来的「大画家」。他的话我们最信服。至于父子关系,侯老师和我那位同学似乎压根就觉得与发表作品没有什么关系。

  由于这第一次发表作品,我便成了晚报编辑的座上客。侯老师经常抽空教我们画画。从侯老师那里我懂得了要天天看报,学会了画速写,使用鸭嘴笔、缩小镜,知道了照像制作的原理……这些本领,好多都是美术学院学不到的东西,有些竟使我终生受益。

  在我进入中学那一年,一件最不能让人接受的事情发生了,侯甫陶老师在一次义务劳动中不幸因车祸逝世……多好的人啊!堪称良师益友。我现在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了,我能像他那样的敬业,像他那样对待后生吗?我能成为后生的知心朋友吗?可见这位侯甫陶老师不仅教了我作画,还教了我做人。

  我的中学时代与《成都晚报》编辑部的关系就更密切了,那时的我,还有二中读高中的李忠翔(现任云南省画院副院长)等等都经常出入于编辑部大门。可以说编辑部成了培育画家的摇篮。

  一九五九年我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尔后又下乡上山当农民。这一别家乡就是二十年。二十年后我成了《成都晚报》的忠实读者。当然,晚报上也不时有过一些关于我的艺术活动的报道,诸如我去北京、上海、日本、澳大利亚等地举办画展的情况啦,作家协会为我举办《钟声》同题诗会啦,以及有关我的作品的评介文章啦等等,直到最近我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所作的大型中国人物画《回声》,在众多报刊登载的同时,晚报也没有忘了专文介绍。这十多年来,每当我被晚报提名的时候,我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有如一个婴儿吸吮到母亲乳汁的味道。

  前不久,晚报的编辑专程来舍下,要我为《成都晚报》创刊四十周年写篇文章。昨天编辑又亲笔来信催稿,其言辞亲切感人,使我彷佛看见,我的那位引路人——侯甫陶老师依然坐在编辑部,他微笑着、微笑着……

  原文刊载《成都晚报》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五日

1
开放时间:
星期二 - 星期日 9:00 ~ 20:00
19:00观众停止入场,19:30观众退场,20:00闭馆。
项目单位:
四川美术馆
合作单位:
成都全景网络发展有限公司

展馆地址:成都市人民西路6号
电话:(028)86636199
邮箱:scmxyqxx@163.com
[后台管理入口]
[自助布展系统管理入口]
Copyright 2017-2019
蜀ICP备:150128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