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2024年05月04日
会员中心 > 艺术研讨
1-戴卫:三十年认知的毕加索
文章来源: 2012-09-27 10:26:15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戴卫
分享到:

      毕加索的画作首次在中国展出,应该是在1983年的夏天。当时,我正在北京的颐和园澡监堂黄胄老师身边习画。黄胄组织研究院全体人员去看毕加索的画展。午餐时,大家议论纷纭,可见都还处于兴奋之中。那么多老前辈在场,我不敢发辫自己的意见,可是与我观展时始终并行的的画家全泰安却脱口而出:“戴卫说,毕加索的画展是皇帝的新衣。他没看见新衣,他看到了皇帝的光屁股。”他这一说,显然引起了黄胄老师的关注。黄胄猛地看我一眼,说:“是吗?这事要听听蔡老(蔡若虹)的见解。”大家的眼光都聚焦于蔡若虹,刹时,饭桌上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蔡老瞪了我一眼说:“戴卫这样说也未尝不可》”这时,黄胄便接着说:“蔡老是大评论家,既然蔡老都这么说,我看也是皇帝的新衣……”

  20世纪90年代初,单位派我陪同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徐维成游成都杜甫草堂,林间散步时这位部长问我:“你是一位画家,敬你给我讲讲为什么毕加索的一幅画能卖7000万美金,他究竟好在哪里?为什么值那么多钱?我说:“徐部长,你是哲学家,毕加索的这种艺术现象,应该用哲学中的一个词汇来解释,叫异化现象。比较所的画现今拍出7000万美金,日本买家花巨资买到手,应该不是为了欣赏艺术,这幅画也不会挂在大厅里让人赏玩,而是凭借这份拍单可以向银行贷款买矿产、买工厂。这幅画即成为一张无法复制的钞票或是债券,这就是艺术品在商贸时代的“异化”现象。”徐维成副部长点点头,似乎赞同我的意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我,对毕加索的艺术品看的也不多,能够看到的仅仅是一些零星的印刷品和联合国教科文出版的中文版《信史》杂志以及中国台湾出版的一般介绍毕加索的书。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有幸走出国门。在30年时间里,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日本等地,我欣赏到了毕加索的绘画、雕塑、陶瓷和其他样式的艺术原作。特别是去年湖南湘潭举办的齐白石国际艺术节上,参观了齐白石、毕加索的“对话”展示展厅,正面仅有一幅毕加索的画,东面各有一幅齐翁的条幅,人们多数云集正壁,争相观赏拍照。其实,去年,齐白石的一幅《松鹰图》加一对联书法也拍了1亿多元人民币,相当于毕加索当年那幅画的金额。虽然大致相同,但不同的是中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连我挤进人群,一睹毕瓮原作之风采,那幅似曾见过的人物画是鲜艳夺目,那么随意的渗化着油彩,在齐翁的画前毫不逊色。

  其实,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但美在东、西着共同的规律。我们的认知观随着我们的视野与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着,中国人原本就最具抽象的思维和审美能力。只是我们在某一时段内放弃了我们自己的传统思维及审美方式,东方的智慧被西方的智慧拿过去了。难怪毕加索生前不止一次的说:艺术在东方,说他临摹过齐白石的作品。在这里不得不说毕瓮太聪明太智慧了。他才是真正看到了“穿越时空的人”,他扭转了西方机械唯物的艺术观,扭转了世界艺术价值观。当然,我们人类的艺术前景是什么样子,是更好或者更坏?我不知道。但是,我们的四川同乡——苏东坡先生曾与一千多年前论道于持中,他说:“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服饰彼此是,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宫与清新。”而我始终认为,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画画艺术发展一盏灿烂不熄的明灯。

  戴卫简历

  1943年生,斋号风骨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四川省诗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1
开放时间:
星期二 - 星期日 9:00 ~ 20:00
19:00观众停止入场,19:30观众退场,20:00闭馆。
项目单位:
四川美术馆
合作单位:
成都全景网络发展有限公司

展馆地址:成都市人民西路6号
电话:(028)86636199
邮箱:scmxyqxx@163.com
[后台管理入口]
[自助布展系统管理入口]
Copyright 2017-2019
蜀ICP备:150128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