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2024年05月17日
会员中心 > 人物访谈
生命的形式 形式的生命 ————邓代昆“小草体制”的艺术及文化阐释
文章来源:四川艺术网
分享到:

邓代昆所创造的“小草体制”的确是一种使生命能够得以拓展延伸的最好载体。

1.jpg

《秋生 人在》行草书联226cm×33cm×2


○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少能诗善画兼长书法的名家,被称画坛三绝。近代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大家亦具这些特点而使人折服。当能同时兼长诗、书、画、篆刻的人更是寥若辰星,而邓代昆 君则继承我国优良艺术传统,在这方面苦心钻研,取得可喜成绩,实属难能可贵。读他的作品虽然不多,以余之管见,他的篆刻推第一,书画次之,因其诗少见,未敢置评。由于邓 君对古文字颇有研究,直接发挥其篆刻才能,他从秦汉入手而兼研究近代名家之作,所刻之印高雅大方,格凋清新,讲究刀法,布局严谨而不板滞,奔放而不松散,并能根据内容不同而求变化,使作品达到和谐统一而富于艺术魅力。论其画则取法于近代大师黄宾虹,而画风更多受当代陈子庄之影响。其书法较画有更深的研究,尤其草书,得力于怀素,张旭、孙过庭等人之启迪,起点较高,不入俗套,此乃与其学养有关。综观其艺术才华,则其成就之可观,是可以预期的。邓 君正处盛年,以他一贯好学之精神和谦逊之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必能攀登艺术高峰。谨此共勉。


—— 摘自黄笃维《我所认识的邓代昆艺术》

2.jpg

陈子昂诗《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行草书单条136cm×34cm


○代昆仁弟,授余以《广艺舟双楫注译》书稿。缘其文字,多为笺释康有为此书者,文字明白易晓,此为其一。有可称道者,为所作注释能不夺康氏原书之主旨,更于译文中能将其不可通达其意之文字,以现代汉语译出,畅畅其说,变康氏原著之不易为人所解者,解之以输于人,可谓功德无量,此语并非过誉。……而如今代昆仁弟所注译之《广艺舟双楫》,则大可无障无碍,直抵彼岸。  


——摘自殷荪《广艺舟双楫注译》书序 

3.jpg

○代昆对篆隶真行草各体书法,都有过认真的研习,成都武侯祠刻有他六千多字的楷字《先、后主传》,非楷非隶,颇富功力和异趣,很能说明问题。但他的长项仍是草书。他的22次中国书协主办展的入展和获奖作品,以及数十次包括西冷印社、国家画院在內的全国各省级书协主办展的入展和获奬作品,所用的大部分都是草书。他的小草书,古雅精致,很能看出他的传统功力以及四川文人所有的一种闲雅而又逸兴的情怀。他的大草书,开张放胆,颇见特征,表现出代昆的豪放个性以及他对大草书艺术的理解。


除艺术创作外,代昆写过不少有关艺术的文章。他的一部50万字的《广艺舟双楫注译》,可以看出他对古代文献的把握能力和文字运用素养。书论家殷荪先生在序言中评述此书时用了六个字:“可谓功德无量。”足见此著对当代书坛的意义。


——摘自曾来德《为邓代昆书法篆刻艺术展序》



杜甫诗《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草书中堂180cm×80cm


○作为一个有多方面建树的艺术家,邓代昆取得的成就当然不止于草书,他也长于艺术一部40多万字的《广艺舟双楫注译》凝聚了他多年的心血。而他为友人黄奇逸先生《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一书所作的校订,则表现了他制学的谨严与学识的广博。他又长于诗词(古体今体新体皆擅),精于音律,工于瞩对,时有佳制。篆刻也是邓代昆的强项,所制印章布局天然,线条流美,刀法精湛,多有奇趣,蜀中书画家的用印,大多出自邓君之手。他不常作画,但乘兴濡毫作山水花鸟,也能尽得真妙,具有很浓的文人意味。


就笔者认识的艺术家中,邓代昆的文才是少见的.他博学机敏,雄辩、诙谐、尤善文辞,倚马可待。不论是写恣肆汪洋的论文,还是独抒性灵的散文,不论是用凝炼精致的古典语,还是明白晓畅的现代语,都能得心应手,各臻其妙.这种学养和功力,恰恰是当今一班书画家最欠缺的.这又正是邓代昆艺术上的支撑点和得力点.广厦之下必然是牢固而坚实的基础。


——摘自田旭中《创造不朽的生命形式—兼论邓代昆的小草体制及其文化息义》

5.jpg

贾岛诗《寓兴》草书单条136cm×34cm

6.jpg

李白诗《公无渡诃》 草书单条136cm×34cm


历史上的草书家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够进入大家宗师行列的毕竟寥若辰星。这里,起过滤作用的是时间,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创造的含金量,站在这个立场上来考察邓代昆对生命形式的选择,就会发现,他所创造的“小草体制”的确是一种使生命能够得以拓展延伸的最好载体。因为这种载体本身就具有丰富的生命内涵.不仅具有深刻的共性,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甚至可以说,这种生命形式已经标示草书艺术达到了当代超一流水平。“小草体制”这种生命形式不仅为邓代昆带来无比多的光环.并且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书界人士的瞩目,这本身就足以证明它的生命形式完全能够穿透时空,而终将成为当代草书艺术成就的一个不可轻视的”标本”。


    面对宇宙和人生,不管人们如何反抗和挣扎,都无法逃避死亡与消寂。杜子美说得好“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诗圣洞见了人生的短促与无奈,大自然的永恒与伟大,这当然不错。然而,当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以他全部才华和热情换回生命的转化形式时,他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不朽与永恒。于是,在浩瀚的星空中,我们仰见了那些耀眼的星辰。


    邓代昆极有可能成为其中的一颗。


——摘自田旭中《生命的形式  形式的生命————邓代昆“小草体制”的艺术及文化阐释》

7.jpg

李白诗《月下独酌》二首 草书单条136cm×34cm

8.jpg

李之仪《姑溪居士论书》草书团扇   46cm×46cm,(下图为局部)


○书家代昆《咏书古风》云:“天地有道兮道无形,心笼天地兮道化情,情注笔端起风神。闪电震雷崩云黑,曼舞轻歌新秋月,酿于心兮信手法。道生书兮书衍法,三代于今乱如麻。龟角金石呈不朽,真草隶篆龙蛇走。”可以说,单从文字讲,此诗形象铿锵,脉气沛然。再从理念讲,诗意玄奥而洗炼。“道”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概念,“道无形”却化生万千事物、万缕情丝。书家代昆欲以道化情,又以情注于笔端而成书,再以书衍法,即书之目标是法。所以,代昆之书法,不是字,而是法。难怪书家一辈子乐此不疲,原来是为了“衍法”。就像佛家弟子一生都愿意被“法华转”,即接受佛法的洗礼;等到自己的佛法境界高的时候,自己还能“转法华”,即丰富佛法的内容,推进佛法事业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让佛光普照人间。按古人讲,衍法有大衍天地之数和小衍人情之理的功效。其中大衍天地之数说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里置之不论,而小衍人情之理就显得可亲可近,也就是说,衍法能使人与自然、人与万物、人与人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和谐发展。如此说来,书之衍法的作用可谓大矣。


书法之衍法的效果,可以再借《道德经》之言而明之,其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里的“惟恍惟惚”、“窈兮冥兮”等就相当于书法家良好的书法状态,当有了这个良好状态之后,其书法的内容除了文字以外,还有“象”、“物”、“精”、“信”等,这不就是无中生有的过程吗?再加以引申,其中还有深情、诗意、诗歌思想,甚至还有美好人生、和谐精神等等。


——摘自李鼎安《一种作家修养的暗示》

9.jpg

苏涣诗《怀素上人草书歌》草书中堂136cm×68cm


  ○邓代昆先生的草书作品予人突出的感应是字里行间强烈的节奏韵律,这从他弹跳纷飞的笔触,激越轩昂的结体,欹峭干练的篇章营构皆可见一斑。朱和羹《临池心解》云:“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迭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神不外散。”从邓代昆笔笔断、笔笔连,或连而忽断,断而忽连的笔势往来中,可见邓代昆先生深谙朱公此言之机巧。特别是他“鸟踌在飞、兽骇将驰”的点画意态中,更把人带入一种“奇拔、豪达、变化从心”的自由境界。


    邓代昆的草书笔势以欹胜出,他常能通过频繁的笔尖方向变化迅速调整笔锋,然后顺势启动下一锋势并顺势将点画写得神完气足,笔锋如此“点、挑”,构成了邓代昆先生“异态翩然”的构字造型,但因其气韵的贯通,所以他腾掷而起的飞来行往的笔迹并未影响其作品整体的风神。这正应了周星莲《临池管见》所说的:“作字之法,先使腕灵笔活,凌空取势,沉着痛快,淋漓酣畅,纯任自然,不可思议。能将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米锋芒指使,乃为合拍。”邓代昆先生的草书作品,是周星莲此语的精辟注解。


    邓代昆的草法结体受其笔法的映带很深,他在“用笔生结构,结构生章法”、“平正、险绝、平正”之间走出了一条“道”,满眼放之,其结字既峻秀、生动,而又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他的字态造型在回展右肩或长舒左足或峻拔一角中晾晒着自己的心迹,这常让观赏者的心绪竟也跟着他蹁跹的结字造型壹起激荡。古人云“草贵萧散”,但从邓代昆先生的作品中可看出,其绳墨规矩并不合于此理,他的草书结体更多的是以疏散为风神,以严密为老气,而结密又为构形法则的主流,这正是他草书结字风格的个性。


“分间布白,四面停匀,八边具备”是古人予我等之辈的篇章营构法则。邓代昆先生于此自有他的心解与独特体悟,从作品中可看出,他的章法形式变化很大,空间感很强,时间感很明显,兼之先生妙于篆刻,巧于用印,故能使作品整体面貌别有一番情致在心头。在篇章营构上,他发挥分间布白,空间理论:“大胆伸缩,敢于留白,破践空间。”随其行势相承起伏,将作品平面重新“四面停匀,八边具备”。因而,他的这种“分间布白,更多的是“感觉形态”上的停匀与具备,这似乎更接近艺术的“书,心画也”的艺术本质与功能。


——摘自何朝波《嘈嘈切切错杂弹 律动深处是草情 ——邓代昆草书作品蠡评》

10.jpg

陈抟诗《归隐》行草书中堂77.3cmx46cm

11.jpg

王安石诗词各一首草书中堂180cm×80cm  

 

○邓代昆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书法上的独树一帜,开辟一家之风,还体现在他对艺术创作的深入见解。邓老师从小便精通四书,对古籍经典了熟于心,传统文化并没有对他现代书法的创新形成壁垒。邓老师说,“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精华,它博大精深,却也缜密严谨。我的创作虽天马行空,却从没有脱离传统文化,因为它是根基、是本源,是我创作的不竭源泉;我的草书不仅严承师法,却也背叛师门。在我扎实学完颜真卿、王羲之的碑帖,怀素、张旭的狂草后,我就开始‘背叛’,去创立自己的风格。”邓老师认为,“传承传统是每个艺术家的必练基本功,当你对不同风格的章法结构、笔点线面的技法烂熟于心时,你才能随心而走。没有根基的创新便是风中楼阁,飘摇不定。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要做到‘变’,必须做好‘承’。”


——摘自李林《一位草行者的半世修行》

 12.jpg

邓代昆,四川省成都市人。历仼成都市博物馆研究部主仼、学术委员会主仼,现为成都博物院书画艺术院院长,成都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员,成都市“非遗”专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对外交流文化礼品创作特别指定书画家。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导师工作室第二届书法精英班、学术理论班结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囯文物学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理论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草书学会常务副会长,四川省书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美协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顾问,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书法专委,成都市政协画院艺委。


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22次(获奖4次)。西冷印社主办的展览2次(获奖2次)。书画篆刻等作品及有关文章长期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艺术作品及文章被收入多种专集。有个人艺术专著、艺术作品集及合作、参予编著书籍多种。


0
开放时间:
星期二 - 星期日 9:00 ~ 20:00
19:00观众停止入场,19:30观众退场,20:00闭馆。
项目单位:
四川美术馆
合作单位:
成都全景网络发展有限公司

展馆地址:成都市人民西路6号
电话:(028)86636199
邮箱:scmxyqxx@163.com
[后台管理入口]
[自助布展系统管理入口]
Copyright 2017-2019
蜀ICP备:150128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