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艺术家之蔡寅坤先生
文:杨蜀连
题记:
开始写这篇题记时,正是2015年的盛夏时节,成都的阳光乍现出刺眼的白光,给这个处于盆地之中的西部重要城市,笼罩出炎热、激情以及姹紫嫣红。
如果用诗意的眼光来看,江南的人似乎是把阳光揉碎在蜿蜒的水里,而成都人却是把恬静陶醉在诗意的梦乡。
在位于成都市区中心的被称为成都名片的宽窄巷子隔壁,隐匿一座古香古色的三重四合院的老院子,门前醒目地伫立着两棵巨大的老银杏树,枝叶茂密,犹如巨伞,给这个藏于闹市却犹显清静的老院子蒙上了一层舒适的清凉;不错,这里就是成都画院,在我看来,它确实是一块充满艺术静雅、墨染绚烂且舒张和暖的风水宝地,这里不仅是成都艺术家们学术研究的摇篮,也是成都老百姓欣赏艺术、品鉴艺术的幽然之地,更是国内著名画家蔡寅坤在艺术上探索、交流、学习的地方!
他的个性,洋溢着天趣与智慧
画家蔡寅坤,是我比较熟悉的蜀中画家,他的作品以笔墨放纵、构图饱满、气势磅礴、色彩浓烈、立意奇特、皴染凝重、画面苍浑、厚重拙朴、结体严谨、天趣幽明见长,其雄浑大气之势在当今美术界,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以及臧家所关注。
记忆中有这样一件事。2014年11月22日,深秋,成都已是满城渐冷渐隐,金黄银杏叶纷飞的时节。收到画家蔡寅坤发来的邀请函,邀请参加《2014年成都画派“蜀韵风华”当代国画大展》,周六上午率一众好友(皆文艺青年)欣然前往成都画院。
可喜的是,这一天,已进入阴冷的成都居然出现难得一见的好天气,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乍现天地之间,瞬间就让这个城市有了些迷幻与温暖。
到达成都画院,早已人头攒动,人山人海,无论是艺术界人士,还是成都的老百姓们均为此次空前盛大的绘画展览充满着期待:张大千、赵蕴玉、谭昌镕、秦天柱、蔡寅坤、吴晓毅、汤宾七大画家的作品汇聚的艺术饕餮盛宴,让所有参观者无不欣喜自己目睹了一场横跨两个世纪的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传承以及艺术探索之佳作,留给观者的,不仅仅是色彩视觉的巨大冲击,更是对当代文化的深深思考以及潜入灵魂的某些触动。
无可否认,蔡寅坤是我认识多年的一位老朋友,这位如今在画坛成绩斐然、个性独特的画家,在很多人眼中,他在生活中也是一个个性十分鲜明的奇特之人。
记不清是哪一年了,在一些美术杂志以及报刊上,我陆续写过一些关于文艺绘画书法评论类文章,其中就有一篇《印象蔡寅坤》。但是,今天看来,自己却对此文并不是十分满意,由于报刊篇幅有限,该文并没有深刻呈现出一个形象丰满鲜活立体的蔡寅坤。
其实,一直以来,很想站在个人的角度,写写自己眼中的这一个蔡寅坤,却似乎一直无从下笔。是他太丰富太敏捷太善思太多变太忙碌太写意,还是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写,写什么?
说实话,虽然大家都居住工作在这个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里,仰望同一片天空,呼吸同一城空气;偶尔也会在一起聚一聚,喝喝茶聊聊天谈谈艺术,却始终因彼此工作生活的繁忙以及琐碎,难以开怀畅聊,触及深入的话题。但是,却都能深深感受到,即使有时候几月或者半年都未见面,这份认知却从未随岁月蹉跎而消减!
是的,二十多年来,亲眼目睹了蔡寅坤在绘画艺术道路上,一步一步,坚韧、勤奋、激情、执着地在艺术道路上跋涉前行;
目睹了他在追求中国国画艺术上的创新与突破;
目睹了他在艺术思辨中的执着与冷静;
目睹了他一直以来的顽皮、率真、狡黠与智慧。
如今,花飞花落,四季轮回,夏日渐退,秋雨迷蒙,深冬已经逐渐来临,满城的银杏树一夜之间忽然乍现出透明、浪漫而唯美的金黄,面对着那一地碎片似如迷幻梦境的金黄树叶,我想,在此时,于我而言,2015年岁末,在中国的成都,气温最低迷,人们最迷醉、色彩最单调、层次最简单、思维最冷静的深冬季节里,是时候来谈谈我眼中的这个蔡寅坤了。
前不久,读到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的作品,其中一句话印象极深,并给予了我很深的感慨,她说:或许,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点理性,多一点信念!
我想,蔡寅坤或许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直活在一种信念中,正因如此,他才会怀揣着梦想的信念在艺术的道路上一直坚毅与乐观地走到了今天。
一直以来,无论是古典主义以及近代的西方美术,一切以图像视觉为表现方式的构图模式,早已经在东西方艺术家的心里,自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美学理念。
蔡寅坤专注于对绘画艺术的研究与探索,在中国花鸟绘画上肆意挥洒着豪情与奔放,释放着激情与澎湃;在赭石与朱砂、银珠与石青的纠缠与浓烈中,融合、沉淀、清润着自己对色彩的独特理解与肌理的点墨运用,成为在绘画艺术道路上以继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并大胆创新融入西方色彩理论的独特画家。
在绘画探索上,蔡寅坤尤其善于从色彩与布局中寻找到前人从未涉足的某些现象,他善于把对生命、人性的认知,用全部的激情运用在色彩与点面上,用独特的绘画方式,把控着画面气氛,晕染着笔墨浓情,传递着最真挚的绘画情感。
我似乎从他身上读到了莫奈、梵高的影子。他似乎更倾向于莫奈的某些观点:“景物对我来说是次要的,我想要抓住的,是景物与我之间的关系。”
看蔡寅坤的画,首先被色彩所吸引,再随着色彩进入,去领悟或浓烈绚烂或清雅极简或视觉有趣的画面,破碎的点墨,扭曲的藤蔓,大胆、狂热、冷静的色调,这些温暖又豪放的色彩如星月太阳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唯美的画面:奇妙的色彩运用,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以及激情肆意奔放的感觉。喜欢蔡寅坤绘画作品的人,能从他浓烈的绘画语言中,读出温暖、安静、禅意、祥和与蓬勃;而不喜欢的人,在他作品的激情、狂热的色彩层叠与燃烧中,看见的只是炫目的肆意泼墨与扑面而来的压迫感与紧张感,因而转身而逃。
这个在生活中浑身上下充满着古怪精灵、乐观豁达、童趣天真、个性鲜明以及独特艺术才华的豪放男子,在少年时,却是以十几岁的青涩与孤独独自离开家乡远赴荒寂无垠的青藏高原打工谋生的贫寒经历,开启了属于自己灵魂深处的艺术启迪!
不可否认,这注定是一条艰辛而孤寂的道路:现实与理想的相互纠缠,或许,还有些许在当时看来渺茫而微弱的希望!
依稀知道,少年时代的蔡寅坤,曾有很长一段经历,在萧瑟的中国西部一望无际的荒漠里,忍受着寒风以及酷暑的肆虐,坚持在打工之余的有限休息时间里,忙里偷闲,勤奋绘画,偷偷临摹大师的岩壁作品。
有的时候,他时常拿着画笔仰望湛蓝的西部天空,眺望茫茫原野,于沉思中喷发激情,奋笔疾书,挥笔作画。可以想象,那个时候的蔡寅坤,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生活艰辛且未来迷茫,西部凌冽的寒风、苍白的天空、茫茫的戈壁当时是怎样地侵蚀着他年轻稚嫩的灵魂,可想而知。但他发现,一个人,远离故乡四川,在西北成为一个为了生存的过客,眼前,一切陌生的环境和景致,都在他稚嫩的内心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他努力保持着自己对绘画的热爱,保持着真我,诚实地用自己的内心扮演着两个角色,一个为了生存的打工者,一个为了艺术的跋涉者。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亨德里克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如果你喜欢绘画,你口袋里可以带上一些纸片。每当身旁无人的时候,你就掏出来把你所见的景物画上几笔,你的画虽然不能进博物馆,但是你的画会让你掌握许多细节,可以使你的观察力比以往更加敏锐。在亨德里克的叙述与观点里,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年少时期的蔡寅坤孤独而倔強的影子,而这一切,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或许正是逐步演变成强大他自己灵魂的坚实基础。
从孤独中出发,再从孤独中返回故乡成都,最终他以自己纯净的灵魂,坚强的毅力,执着的坚守以及天才的想象力,拜师学艺,勤奋耕耘,在近几十年来的磨砺中,逐步在绘画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画风:满构图的大美、重色彩的夸张、色墨重叠的拙朴、花鸟意蕴的升腾,呈现出既有“东风夜放花千树,笑语盈盈暗香去”的独特意蕴,同时,更有“小径红稀,芳郊绿遍”的天趣,更有“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的意像之美!
曾几何时,我们始终恪守传统绘画的框架,在突破上步履谨慎艰难而缓慢,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世界艺术的风云变幻里,有越来越多的如蔡寅坤似的中国艺术家正积极开拓新的艺术领域,在以传统墨法凸显文气与意境的基础上,丰富国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讲求个性特点,韵律雅美,信笔挥洒,直抒胸臆,以画家自己独特的墨韵风格以及灵魂诠释,为中国的绘画艺术天地注入自己崭新的篇章。而四川画家蔡寅坤,无疑就是其中一个在画风、内涵、墨韵以及色彩上彰显出独特个性,以作品的重彩浓墨以及主题的鲜明深邃而令人震撼的典型代表。
他的青葱岁月,充满艺术激情与张力
回望过去,残存在脑海里的一些过往碎片,只能在我自己的语序与语境里,依稀呈现出来。
记得,第一次见到蔡寅坤,大约是在二十四年前,在四川浦江一个度假基地的文学艺术学习班上。
当时的成都铁路局对文学艺术十分重视,局文联在此举办一个大型文学艺术培训班,时间好象很长,每天早晨,都有一个面容非常和蔼的、年纪较大的关老师准时在天还没亮时叫学员们起床。那个时候,成都铁路局所辖西南三省的文学艺术青年很多,铁路局也很重视培养,舍得花钱办专业的培训班,更舍得花钱请著名作家、书画家来担任老师。
还记得,班级分为书法班、文学班和国画班,每个班都有几十个人,大都是成都铁路局管辖内来自于成都、重庆、贵阳、云南等地的优秀的文学艺术青年们。学员们大都是二十多岁左右的年轻人,个个朝气勃勃、意气风发,且内心充满着诗意的文学艺术梦想。
我依稀记得,书法班的老师有现在四川著名的书法家谢季钧老师,画家蒋维德老师等,文学班有中国著名作家、诗人吉荻马加老师、四川作协副主席徐康老师等等。
那个时候,内心有着强烈文学情结的我,在这样纯净的艺术氛围中,每天吸取着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感受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之间为着相同的梦想而交流作品的畅快,每天都感到充实而满足!
有一天晚饭后,站在山坡上,眺望乡村的天边,远山沉寂,田野葱茏,炊烟迷蒙,黄昏的太阳正在余晖中慢慢沉落,乡村笼罩在一片朦胧的金黄中,寂静安详,霎时如仙境!
此时,却看见一群群同学争相往招待所的二楼奔跑,闲问当时正匆匆行走的路局的赵志章:你们去哪里啊?赵志章笑着说:走,去蔡寅坤宿舍看他画画!于是,和十几个同学走进了二楼一间宿舍里,一进去,看见宿舍里满墙的国画,有的挂着有的倾斜着,密密匝匝,在狭小的空间里可谓壮观。而画案前,一个个子不高,却敦实厚重、长发飘逸的男青年正静静地专注作画,一个同学悄悄对着我的耳朵,说:他就是书画班的蔡寅坤老师。顿时惊讶:这么年轻的老师啊?比我们大不了几岁嘛!
那个时候的蔡寅坤也就是二十八九岁吧,艺术课上作为年轻老师的他,耐心而友好,澄静而稳重,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在绘画艺术上的心得和体会与大家分享,老练成熟的举止,浓淡相交的墨韵,令人佩服而感叹!他每天给国画艺术班的学员讲课,课堂上,他态度温和、语言舒缓,神态与动作都有着与他年轻的实际年龄相当不符的老练与成熟,绘画班上一些学员都比他年龄大很多岁,却一样认真听课并在课下请教他,观摩他作画。
课堂下,他青春勃发、幽默风趣、嬉笑欢乐,与年轻的学员们打成一片!那个年代,成都铁路局文联非常重视对文学艺术青年的培养,文学艺术培训班的氛围也非常单纯而简单,学员来自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课余时间并没有如今这个年代这么多的活动内容。为了丰富学员的课余生活增强老师学员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每天晚上都要举办露天舞会。
月光下,一台小小的录音机在黄昏的蛙声、蝉鸣声中播放着青春舞曲,老师同学们陶醉在夕阳的金色中,翩翩起舞,直到月色漂浮荡漾在轻盈的树梢!
记忆中,文学班的吉狄马加老师少年老成,非常成熟稳重。 而蔡寅坤却与他在绘画时静如处子的状态判若两人。
在舞会上,他像一头激情的牛犊,满场狂舞,性情奔放,热烈狂野,手舞足蹈,犹如一个性格豪迈、粗犷无邪的吉普赛人。
有的时候,作为年轻老师的蔡寅坤还喜欢组织老师和学员们跳一种类似锅庄的集体舞,几十个人手拉着手,围成圈,旋转,舞蹈,直到一个一个年轻人头晕、目呆、倒地,他却不知疲倦,快乐得哈哈大笑;他还会发动所有的老师和学员们,在宽广的山坡上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在欢乐中引导一大帮二三十岁的人去寻找儿时的童趣,很显然,他也特喜欢当出手敏捷的老鹰。他还会在欢乐的锅庄舞中,出其不意,突然背起一个清秀的女学员在操场狂跑,别人吓得哇哇乱叫,而他,却哈哈大笑,旋转着,对着月光大声歌唱,精力旺盛得让大家感到匪夷所思!
难道,这个男子,来自于另外一个星球?
可是,学员们也在宁静的夜晚,目睹这位年轻老师另外的一面:率真豪放、才华横溢。
蔡寅坤除了与同时而来的书画家谢季均、蒋维德老师等切磋艺术外,他还常常与路局喜欢绘画的赵志章以及其他学员们交流对国画艺术的理解。他真诚朴实的品格,在远离成都的这个位于乡村原野的学习基地里,在这个无邪纯净的艺术氛围中,无疑撒上了一些感人至深、苍润细腻、至善至美、令人回味的丝丝情愫!
在简洁空灵的基地二楼小屋里,他屋里的灯光常常彻夜不灭,很多青春澎湃喜欢夜晚作诗或者深夜神游四处闲逛寻找灵感的学员们,常常看见他在画案前静静伫立,长久思索,继而在面前的宣纸上思考、探索、挥毫,直到月挂天空、星随云移、晨曦鸡鸣!夜深,静谧,这个时候的他是如此的刻苦和勤奋,在那个纯真年代里,他给基地里所有的文艺青年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与同学们课余时间常常去观摩他作画,观察他的写意画过程:一抹紫藤蜿蜒曲折的用墨,一个南瓜成熟与青涩的用色,凝练浪漫的表现手法,大气活泼的写意,色彩的渲染和清浅,在当时那个年代,年轻的蔡寅坤已经赋予它们了极为强烈的视觉语言,与独特表现方式,并表现出一个年轻画家所拥有的大胆与激情!因此,那个时候,他挂在蒲江基地屋子里的一些小品画,常常无缘无故丢失,茫然不知所踪,这令蔡寅坤哭笑不得。
可以这样说,蔡寅坤的画,在二十多年前的那个年代里,已经让很多人喜爱而收藏啦!
他在艺术上的探索,释放出蔡老八的才情与豪气
时光荏苒,一晃,二十多年似乎就过去了。今天的蔡寅坤,作为一个名扬海内外的知名画家,在艺术道路上的勤奋与激情是有目共睹的,而他独特的艺术天赋以及极高的情商与智商,也促使他在中国花鸟画中占据了自己独特而有个性的重要一席。
仔细观察蔡寅坤的绘画作品,可以发现,他极其善于吸取中国国画传统艺术的精髓,对中国花鸟画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和解析,表现和传递;在线条、水墨、图式、色彩上,相互撞击、层层积色、浓郁饱满、笔法豪放,体现出自己狂放、细腻、独特、幽雅的情感,用自己独到的绘画语言,为中国绘画精神倾注着自己的理解和热爱,让人不得不刮目相看!同时,蔡寅坤在绘画上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蒙太奇般的旖旎幻想,进而,在一种诗意的想象空间里,呈现出一种非常灵性的精神情怀的诗意释放,他的艺术是纯洁的,豪迈的,朦胧的,现代的,圆融而幽雅,激情而坦荡,于是,在画面上,才惊艳地有了整体奇异的布局,肆意的水墨、热烈的藤黄、温暖的玫瑰红以及巧妙分割而成的柠檬黄,而这些视觉冲击力极强的色彩,在蔡寅坤的作品中就赋予出了温暖、和谐、喜庆与希望!
第一次去他设在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工作室时,是在几年前,工作室在峨眉电影制片厂的一个巨大的废弃厂房里,走近这个外观简陋朴素的小楼,你似乎感觉到这里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颓然,内心骤然升起一点世事难料的沧桑与遗憾!
但是,一踏进他的“野风堂”工作室,你眼前顿时赫然开朗,开阔大气的工作室犹如一个旖旎美丽的世界,艺术而有张力,画室布置大气而雅致、古典而丰富、温暖而独特,一如他的性格。可以这样认为,是蔡寅坤的“野风堂”工作室,赋予了这座陈旧颓然的破旧小楼,于一种充满温暖、激情、艺术、和谐的吸引力以及充满生机的活力,于是,这座小楼,在我的眼中,也顿时化腐朽于神奇,化平淡于雅趣!
如今,他的画室又搬迁至峨眉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楼上,两层巨大的工作室,比起以往,更加通透而宽广,厚重而明媚,收藏品既丰富多姿又耐人寻味,一如既往的充满雅趣、本真和艺术家浓郁的独特气质!
在一幅幅巨画前,我欣赏着陶醉着静思着,忽然,看见面前悬挂着这样一副画:玫瑰红的荷叶与荷花,柠檬黄的荷叶与淡绿的荷干,一簇簇浓淡相宜的天蓝与重色交融,呈现出一种浓烈、温暖、激情的画面,这就是蔡寅坤内心世界的蓬发,粗狂中有厚重、泼墨中有空灵、豪放中有细腻,颠倒纵横、风格独特,于是,就具有了蔡寅坤自己独有的荷花风韵与气质,而这,我称之为“蔡君荷花”。
而另外一面墙的角落,于檀香缭绕的实木根雕后,悬挂着一幅气势磅礴的对联,字体大气、厚重、浓淡相宜,极富个性,我称之为“蔡体”,虽然,我一时还不能断定自己完全能够读懂蔡寅坤的绘画、书法语言,但是,他的绘画以及书法中所散发的独有的属于他自己的表现方式、章法结构、色彩墨韵,却让我,以及很多能够亲临他画室感悟艺术气息的人们,感悟到了他的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唯美、真挚的理想境界以及至真情感!
其实,在当下,很多人眼中,蔡寅坤仍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画家,这源于他独特的绘画风格以及重彩渲染。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争议巨大,却仍然不能阻挡美术界、学术界对他艺术成就的肯定与赞赏,有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收藏家、艺术家、老百姓喜欢、欣赏、收藏他的作品,也仍然不能阻挡他在艺术道路上前行的步伐,更不能阻挡他的一颗永不熄灭的艺术之心蓬发出更加昂扬的生机!
有一天,我在蔡寅坤的工作室“野风堂”遇见一位外表干练的女性,蔡寅坤称之“杜姐”,此杜姐性情豪放耿直,说话风趣幽默,大家喝茶聊天时,她讲到她自己很喜欢蔡寅坤的重彩画并说到一件有趣的事情。她说,她有一天与著名画家陈滞冬聊天时,陈滞冬问她:你喜欢谁的画啊?“杜姐”回答:我喜欢蔡寅坤的画啊!陈滞冬说:你真重口味!“杜姐”讲完,蔡寅坤哈哈大笑,不置可否。
作为朋友,我能真实地感觉到,如今的蔡寅坤,无论从外貌上,谈吐上,还是艺术上、创作上成熟稳重了很多,比起以往,他更加内敛了、丰富了、随和了,你能感觉到,这么多年来,他的睿智、阅历、知识以及绘画驾御能力的厚度与宽度在不断地提升,可以这样说,今天的蔡寅坤,在岁月的时光打磨中,越发显现出他的本真和真实!
但在生活中,他更多的时候,却仍然如一个大男孩,童趣、率真、无邪!在与朋友的聚会上,他往往滔滔不绝、八面玲珑、左右逢圆、谈笑风生,大家风趣地称他为外交部长。他是一个既能让他的哥们儿开心,也能让他的姐们儿喜悦的快乐小鸟;有时候,他突然搂住身边的朋友,无论同性还是异性,双手捧住对方的脸响亮地吻上一口,被吻者目瞪口呆,他却诡异地一笑,进而露出胜利者的微笑,原来,他吻的却是自己的手;他也能像一只花蝴蝶似地,端着果盘满场飞,只为在坐的每一位朋友都能品尝到他送上的美味和清脆;他更能在离别时谦逊地弯腰致礼,微笑着说着谢谢或者再见,为大家奉上的是满心的热情和温暖的周到。闲暇时候,他为了放松自己,总是喜欢和朋友聚在一起,聊艺术、谈诗文、探讨东西方绘画的共性与个性,他说他很喜欢这种百花齐放的探讨艺术的氛围,他也很关心身边的每一位朋友。
记得,有一次,刚从藏区采风回来,他来电:莲子,藏区采风收获如何啊?给你接风洗尘?
我说:哎呀,算了嘛,每次吃饭你请的人多得要命,搞得自己像个王子似的,被众人围着闹着,根本无法静静交流啊。
他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哈哈大笑。由此可见他为人的包容与率性。
某市有一位非常喜欢蔡寅坤画的很普通的老先生,姓郝,如今已经七十多岁了,喜欢蔡寅坤的画也有二十多年时间了,现在退休都已经十多年了吧,可是,这位退休后的老人只要一来到成都,蔡寅坤再忙再累都一定要接待他,与他聊聊天喝喝茶,从未因为他是一个退休老头而漠视或者推脱。
蔡寅坤时常谈到“野趣”,也崇尚自然。一次相约在市区文殊院喝茶,阳光下,他一看见巨大的院子里林荫下的坝坝盖碗茶、担担面、凉粉等成都小吃,就不停感叹并赞美:这才是老成都的风情和感觉啊,巴适喔,巴适!
在“野趣”上,他似乎也并不喜欢所谓的高档餐厅以及正襟危坐,似乎他的饮食文化也犹喜“野趣”十足的小饭店以及路边的小食摊。
有一年的冬天,他带着朋友们驾车逃离都市,历经左拐右拐的复杂路径,终于到了一家隐匿在乡野路边的小饭馆,咋眼一看:破旧、简陋、败落,还有粗糙,但是,当这家小饭馆的店主生起火来,炉子里烈火顿时熊熊燃烧起来,大家坐在简陋的木凳上,聊着聊着,一桌热气腾腾的乡野土菜瞬间就端上了饭桌,虽碗具粗陋,味道却真是藏于民间俗世的天然美味,温暖的饭菜令大家颇为惊叹皆赞不绝口。
这就是喜欢“野趣”与“原生态”的蔡寅坤,简单、真实、随和、感性!
接: 我眼中的蔡寅坤(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