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2024年05月17日
会员中心 > 人物访谈
让作品说话——读熊明山水画近作
文章来源:天涯论坛 2007-09-06 作者眉山雪夫
分享到:

       熊明第一次来泊心楼,客气得要命,可他带来了自己的近作,四尺和六尺整纸的山水画。我说打断你一下,你的客气我必须忽略一半,剩下的再忽略一半——实际上你的心气非常之高,你的眼睛没有盯住眉山,也没有盯住四川。他略微一怔,然后嘿嘿一笑,有些狡黠。
  相对于熊明,其作品更加真实,作者的内心坦露无遗——作品会自己说话。  
  这是一些洗人眼睛的作品。蜀地多丘陵,气候温润潮湿,自古以来在画家笔下多见其灵秀。黄宾虹先生入蜀,遇雨青城山,吟道:“泼墨山前远近峰,米家难点万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其他近现代大家,也有各自的蜀山蜀水,比如傅抱石、石壶、陆俨少、李可染等。然而在熊明的作品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烟雨空蒙,抑或秀逸清丽,还有那么一点点“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意思。我想说的是,并非将熊明与上述那些大家相提并论,而是指他以细致的观察和感悟,描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蜀地山川。  
  这是内心观照的结果,所以是独特的,真实的。《听山图》,典型的蜀中小景,山不高,一笼修竹,数丛杂树,人与屋适得其所,水从高处落下,从画面下方渗出,枯润相宜,繁简合度,藏露得当。值得赞赏的是用笔用墨,一点一画或刚或柔,犀利宛转,顿挫曲折,看似不经意,实则成竹在胸,故而于气定神闲之中显出几分灵动,孰为难得。更难得的是,同为表现蜀地,熊明的画法有点异于他人,显现出另一种面目。 
  有笔有墨,笔墨并重,眼下的川内画坛似乎有些鲜见。看够了太多色彩与水过度覆盖的画面,还有太多的行画和准行画,忽然有一种空谷来音的感觉,让人神清气爽。 
  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的确,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自成体系,发展到如今,可谓蔚为大观。笔墨肯定在变,但我以为,中国画既然姓“中”,对于其变革,还是多一点慎重为好。我反对那些简单、生硬的变革方式,更反对随意消解笔墨。我还以为,某些画者的消解笔墨,甚或无有笔墨,大抵是传统功底不足的一种掩饰和藉口,也可能是做秀。
  显然,熊明是清醒的。他早年学习西画,在造型训练方面下过苦功。之后当兵。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退伍,入县文化馆任美术创作辅导干部,再当馆长。数年后转习中国画,起初画人物、花鸟,但有些脱不开流行画风。90年代末,他突然改攻山水画。其时,他刚刚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进修归来 。后来的情形表明,他的北上求学是艺术道路上一个重要转折点——视野由狭窄而宽阔,认识由迷茫而省悟而执著。通常的说法是,某个地方的绘画同道,缘于相同的地域文化,相互频繁的师承往来,容易形成艺术观念上的近似,以至于雷同,从而出现艺术作品的“近亲繁殖”现象。无疑,熊明已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已有的基础上,遍临前人传统名作,汲取当代北方画派的某些表现方法,试图找到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庆幸的是,他在探索的过程中,没有将技法进行简单的移植、嫁接。如用水,他更多的是看重水与笔墨的相交相融。这是笔、墨、水的相互碰撞、交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结合。 
  熊明不忘来路,也大致认准了去路。他知道自己的根在田坎、竹林、炊烟之下,或者之上,那里是广袤的西蜀大地。丹棱,东邻眉山,西南同洪雅相接,一个小小的县城,人口不足 20万,却是灵杰之地,从来文风鼎盛,文化名人辈出,载入史册的有杨玲、成无为、可朋、唐庚、刘汲、孙道夫、李焘父子、彭端淑兄弟等。事实上,一个人的成长,总是或多或少跟环境有关,而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一个画家的影响不言而喻。熊明的聪明之处亦在于此,他立足于脚下的土地,不仅走遍了丹棱的山山水水,也常往周边写生。值得一提的是洪雅。洪雅跟峨眉山接壤,生态更加原始,民风更加纯朴,用他的话说,简直是写生的天堂,经常一去便是十天半月。面对某处景点,他并不急于动笔,往往一坐便是一、二天,非深思熟虑不下笔。曾看过他的写生稿,说实话,一点不像稿,俨然是完整的作品,大异于某些画家,他们要“草稿”得多。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出自唐代画家张璪,黄宾虹先生深谙其道,在《黄宾虹画语录》里,先生谈及山水画创作,指出须经过四个过程:一曰登山临水,二曰坐望苦不足,三曰山水我所有,四曰三思而后行。其中“坐望苦不足”,乃是指深入自然,细致观察,让心灵跟自然相契合。当今时代工业化进程愈来愈快,产品周期愈来愈短,时兴“速食主义”。但艺术上的“速食主义”肯定是一种短见。卡夫卡说:“有些问题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除非我们生来就不受其约束。”不过,我们通过自身的沉潜与努力,使艺术可以为我们日趋荒凉的心灵提供某种“形而上的慰藉”(尼采语)。熊明的不急不躁,或许能够说明一点问题。
  去年底,市文化馆缺美术创作辅导人员,将他从丹棱调来眉山。眼下,他已独自撑起一片天空,而私下里,身边悄然聚集了一群画人。 
  熊明正处于上升期,创作状态颇佳。但我想起另一个问题,即画外功。其实,这个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自从社会分工细化之后,艺术也从幕后跳至前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从业余变得职业。齐白石老人曾题画:“画者书之余,诗者睡之余,寿者劫之余,此白石之余也”。抛开其中的幽默与自嘲成份,“画者书之余”确实道出了艺术之间的一种玄机: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并相得益彰。我甚至觉得,一个画家欲成大器,到末了,比的便是画外功。对于熊明的嘿嘿一笑,我印象非常深刻,表明他有点“野心”。我为之欣慰。也希望今后跟他摆龙门阵,话题不仅仅是中国画,还有书法、文学,乃至音乐。
  广东有一种美食,叫老火靓汤,说起来简单,但要煲好一锅汤,须对食物的习性了如指掌,懂得相生相克之道,并且讲究水质,拿捏好火候,心急不得。且待来日熊明为我们煲出的汤,能够纯粹一些,再纯粹一些。
  2007.9.5

3
开放时间:
星期二 - 星期日 9:00 ~ 20:00
19:00观众停止入场,19:30观众退场,20:00闭馆。
项目单位:
四川美术馆
合作单位:
成都全景网络发展有限公司

展馆地址:成都市人民西路6号
电话:(028)86636199
邮箱:scmxyqxx@163.com
[后台管理入口]
[自助布展系统管理入口]
Copyright 2017-2019
蜀ICP备:150128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