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师人 | 韩安荣教授——笔墨勾勒山与水
2018-08-14 00:04
近日,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将我校韩安荣教授的山水画作品于众展出,堪称“笔底烟霞”,受人一致好评。以言传身教,以别具匠心,为成师学子树立成人成才的学习好榜样!
韩安荣
▲▲▲
1965年生于四川泸州。2000年就读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书画研究生班,2016年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
现为我校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同时还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成都画院特聘画家,四川省西部中国书画院副院长、四川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理事历年参展获奖情况:
理事1997年,《长江三峡》获四川美协主办的“四川长江三峡美术摄影展”国画三等奖(成都);
理事1999年,《夔门雄姿》获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主办“中国当代青年书画展”国画三等奖(北京);
理事2002年,作品参展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延安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成都)和“首届西部大地情全国中国画展”(成都),《神女峰》获国家人事部颁发“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
理事2003年,《蜀山幽居图》获中国美协主办“2003年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最高奖)(北京);
理事2005年,参展文化部、国家民委主办“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北京);
理事2008年,参展中国美协主办“全国首届山水画艺术双年展 ”(北京);
理事2009年,参展文化部主办“中国画名家手卷作品展”(中国美术馆)、“盛世丹青·全国中国画名家学术提名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理事2013年,参展2013·水墨名家年度展(合肥亚明艺术馆);
理事2014年,参展“2014·最具代表性中国画百家巡回展”(上海);
理事2015年,参展四川省诗书画院三十年创作成果展(成都)、“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成都);
理事2016年,参展“百城百家—当代中国地域画风代表性画家学术研究展”(北京)、“笔墨大境—当代中国画六十家巨幅作品学术邀请展”(北京);
理事2017年,《空谷梵音》组画参展四川省美协首届岩彩画·壁画展(成都),《山水诗韵》瓷板画系列参加“第五届中国西部陶瓷艺术双年展”并获“优秀奖”(成都)。
理事出版有《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丛书·韩安荣》画集(2006年)、《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精品系列·韩安荣作品选集》(荣宝斋,2011年)。
意与象通 神与物游
——韩安荣山水画艺术之我见
文/马安信
今夜,我读书画家韩安荣教授《中国画创作与时代精神》、《中国山水画水墨写生论》等若干篇有关中国画创作思考的文稿,同时对照着他的山水画作品以探求其笔下已得到升华的瑰丽、幽深的意象和象征世界。
幽壑鸣琴图 99cm×49cm
蓦然,我想起了让.莫雷阿斯这位首先提出象征意义,要求“以具象来阐释抽象,籍以传递诗人内心世界深层意识”的法国诗人。这位诗人的象征主义是总体象征,认为万物莫不是象征,一切都在暗示,发声,如波特莱尔所写的,是以象征为诗的指归和目的。然而象征手法却是中外自古以来普遍应用着的。象征是寓意于表象,借助暗示使具象包含超出其外在物象形态的内涵深意。不仅是写诗、作画,凡一切艺术都可应用象征手法。
蜀山春晓 99cm×49cm
我以为,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意象已暗合让.莫雷阿斯“象征”说。即既要极为重视笔墨功力的刻苦磨练,然又绝不能单纯地追求笔墨技巧,更不能为山水自然物象所囿,而应该情与境合,意与象通,追求心中自然再现的真实感,真正达到情与景,意与象的完美统一,达到理想和情感的纯美融合,从而实现山水画真正意义上的“神与物游”、“写心中丘壑,得烟云供养”。韩安荣教授在他的《中国山水画水墨写生论》中对此有着格外清醒的认识。他说:“中国山水画从来就不是以逼真写实为目的的艺术。
西岭晴雪图 99cm×49cm
对于中国画家来说,一切物象都是载体,不只求形似,更求神似,最终目的是为了写心、写情、写神、写韵、写气,通晓此理,就会主动,不会为自然所缚。”又说:“我们不仅要拜山川为师,画家还要心游八极,得其堂奥,做到能体悟山川之精神。”作为一个中国画艺术的研究者,我激赏安荣的识见。
行尽深山方见寺 99cm×49cm
同时,我以为: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范畴,它是构成山水画艺术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以意为主,强调表现,但又要求寓意表现于描述中,使意造象生,象生意出,令“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通过“摄象”和“写貌情”,达到启发人思,凭借着有限的视觉感性形象,在虚与实结合中,诱发联想和想象,使读者在意味不尽之象中受到感染,领会其象外之意以至意外之妙。恰似李可染所言,意境是艺术的灵魂。
蜀山清秋图 99cm×49cm
它是客观事物精髓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画者通过运笔运墨,借物抒情,使览者联想共鸣,显示出一个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富有魅力的艺术境界。当我们的山水画使人感到有意境时,它总是在我们的眼中脑海中呈现一片或清新、或安静、或悠远、或空旷、或萧疏的有情趣的空间景象。诚如黄宾虹在自题山水画中所说:“意远在能静,境深尤贵曲。咫尺万里遥,天游自绝俗。”
青城幽境 99cm×49cm
韩安荣先生是成都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书画家,他既是教书育人的学者,又是孜孜不倦探求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实践者。作为一个实力派画家,我对其“意与象通、神与物游”的艺术追求倍加佩服。当然,画家创造表现意境之语言符号离不开笔墨,笔墨与意境在中国山水画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蜀江清晓图》、《溪山过雨图》是安荣教授的两幅小品画,前者取蜀江一角,笔墨简约而写出一黛青山、一抹树林,轻雾笼出山居、江水、渔舟,画家用墨之浓淡枯润变化丰富,给人一种雅致柔和之感;后者借溪山物象一角抒怀,山雾笼青山,青山静中动,绿树掩山居,山居听溪吟……盛世山乡谐和之情景,既是画家用笔墨来表现物象之形态,又是其内在精神气质通过笔墨来表达体现。
会当凌绝顶 99cm×49cm
读画家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总是那种远离尘世的喧嚣,进入一种梦幻般的仙境,内心感到格外静穆和淡然。诚如石涛所言:“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丘壑自然之理,笔墨遇景逢源,以意藏锋转折,收来解趣无边”。用画家自身的识见与石涛之语录来评析韩安荣之创作实践,我以为是再也恰当不过了。
蜀江水碧蜀山青 138cm×69cm
总之,我读韩安荣教授的山水画作品及其文论,心中得出这样的感悟和结论:要表现天地之大美,一个画家必须含道映物,澄怀味象,象倪云林那样“洗尽尘渣,独存孤迥”,象恽南田那样“迁移造化与天地游”,这样才能体验自然的真意,使澄澈的自然山水映照自己光明朗澈的心胸,才能不事削刻,浑然天成。可不是么?韩安荣教授的中国山水画艺术创作追求的是一种“意与象通,神与物游”之境界。其作品的孕育是从一种真诚、朴实无华的心态出发,去领悟山水中所蕴含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奥秘的。
蜀山幽邃图 138cm×69cm
他以自己的心灵去倾听山水的生命之音,去表现生生不息与蓬勃的生命活力的。所以他的作品,那山与水、屋宇与湖溪都是生命的符号,隐喻周而复始、永无停息的自然伟力。当然,为着表现自己胸中的山川、河流,他从自己熟悉的山川、河流中提取意象符号,也总是融进自己的情感因素,使人的精神与自然山水和谐一致。因此,其笔下的山水便饱含着生动精神与深邃哲思,在画面中运动了起来,形成独有的动静机制、黑白机制,以及性情化和个性化的形式语言。
蜀山清溪图 138cm×69cm
应该说,在山水画艺术创作中,韩安荣教授紧紧把握住了“思深远而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原理,并以此铺陈画面与空间的关系,进而强调“山之厚处即深处,水之静时即动时”的艺术辩证关系,从感觉出发以表达自然的雄伟与秀逸、直率与神秘。读安荣的作品,真的让人领悟到了一种玄远的天籁之音,触摸到了宇宙之脉动。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安荣教授的创作势头如日中天,我相信,他若继续不求闻达,不趋时尚,经过锲而不舍地默默笔耕,默默沉潜于自己艺术求索之中,就定然会把胸中的感怀诉诸笔墨,在心灵平和中一步一个台阶,攀登上更高的艺术顶峰。
(原创原文链接 “笔底烟霞”五人山水画展韩安荣作品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