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2024年11月21日
会员中心 > 人物访谈
专访 | 叶莹:日月悠长 山河无恙
文章来源:搜狐 2019-04-19 11:46
分享到:

懂艺术的女人更优雅

88815646f03246d98e4d98aad341b7d2.jpeg

      叶莹,画家、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浙江大学美术学硕士,现供职四川美术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评协书画摄影专委会副主任、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美协创作研究院研究员、四川省美协花鸟画专委会委员、成都画院特聘画家。

      2016年获选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联“全国中青年策展人赴美策展工作坊”赴美交流2个月,为纽约三角艺术协会驻留策展人。2017年研究课题“入蜀方知画意浓——20世纪美术史中的‘入川’现象与中国画现代转型”入选中国文联文艺创作扶持计划。2019年《遗迹 · 现场》创作项目入选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携手铸梦工程”,并获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专项资助。作品《一眼千年》获中国美协“入蜀方知画意浓”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画)入会资格;《新风绿语》获中国美协“古蜀文脉 墨韵天府”全国中国画大展优秀奖;论文获中国美协“首届中国美术高峰论坛”入会资格;《伉俪情深 升庵与黄娥》入选中国美协“升庵诗画”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古城印象》入选中国美协“汉风唐韵 水墨长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多重身份的多样人生

      初见叶莹,她的眉眼间有着如同林黛玉般的温婉似水。在事业上,兼具多重身份的她,既是一个富有激情的画家,又是一个睿智冷静的艺术评论家,更是一个优秀独立的策展人。往往许多人难以处理好这几者间的关系,但叶莹却可以切换自如。谈及若真要给这三个身份在自己心目中排序的话,叶莹表示,可能会将画画排在第一,其次是艺术评论,第三是策展。她认为,之所以会这样,还是与自身的性格特点密不可分——更倾向于内在的表达。画家和艺术评论家这两个身份,完全就是为自己发声,绘画和写作能让她沉静下来,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己对话。但策展却不同,作为策展人需要各方面协调很多事情。除此之外,它还需要看“机遇”,比如有合适的作品、场地及经费支持等等。并且,一个好的展览呈现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策展人要整合大家的意见,并找到最优化的解决方式。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整个团队的通力合作。但不管是哪一种身份,叶莹都觉得很有意义,也努力将它做到最好。

00c632406cb740358d3479174a2fbc84.jpeg

一座杭州城 半部江南诗

      透过一扇窗,我们不仅能窥望到岁月的影子,也能见到江南的色调,这是叶莹记忆中难以消退的颜色。从小生活在艺术之家的叶莹,三岁开始摸笔,六岁进入培训班学画,从本科到研究生,又在浙江大学美术学专业深造,叶莹的生活可谓与画画息息相关。都说世间山水,桂林、九寨甲天下,但论诗性之美,终抵不过江南一纸画卷。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此停留,酿就了杭州耐人寻味的诗意文化。毕业后,叶莹进入到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的西泠印社工作,在那里,她幸运地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可以说,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时光她都留在了杭州,掺和着青春无端的愁绪,与学问的积累、艺术上的长进一路相伴,让叶莹品尝到了成长的苦与乐。“我很喜欢那个地方,在那里,我认识了很多人,他们也深深影响着我。如今回忆过去,还会有一种‘片时春梦,江南天阔’的感觉。” 聚散终有时,杭州虽然美好,但对这个没有家人相伴的城市,叶莹始终找不到归属感,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她最终还是决定回到四川。

240ad7261eaf420f84ae96194b7c7f6e.jpeg

      如果说江南是拂过青纱帐的春风,带着秀丽婉约、清新典雅的味道,那么在叶莹看来,巴蜀则更像是幽冥山谷中的夜雨,神秘氤氲、张怪变幻。蜀的三星堆、金沙文化,巴的巫文化,似乎与正统的中原文化截然不同。因此,如果要给叶莹的作品进行分期的话,可以说以前像是江南的春风,而现在更像巴蜀的夜雨。

行走路上 用绘画和文字探寻世界遗迹

      “我希望我的作品不仅仅是技巧的锤炼和展示,而是要表达一种情绪、一种思想。因此绘画只是一个载体,观念才是核心。”叶莹的作品以架上绘画为多,但偶尔也会有部分影像、装置和行为概念。

《一眼千年》,绢本,220x180cm.jpeg

《一眼千年》,绢本,220x180cm

《新风绿语》,纸本,199x99cm.jpeg

《新风绿语》,纸本,199x99cm

      她正在创作的《遗迹•现场》作品项目,已获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专项资助。她以文化遗迹作为了一个概念,在她看来,文化遗迹本身就是一个能够延伸的东西,它们自身就拥有历史、文化、艺术等很多故事。除此之外,在创作这个系列的过程中,叶莹还想突出“现场”的概念,“当代艺术非常注重现场感,遗迹作为古代的一种存在,在当代它面临着怎样一种问题,如何与其周边的人和事发生联系,如何与当代社会互动,我认为这都是很有意义的”。据悉,这一项目将从中国的石窟遗迹开始,并逐级拓展。叶莹在《一眼千年》作品中,就将青绿山水和佛教石窟结合在了一起,并融入一些当代的元素,赋予了画作不一样的观感。“我增加了屏风的直线构成感,还特意画上了几颗星球,想营造出一种斗转星移和沧海桑田的感觉。”叶莹说。

《姹紫嫣红》,纸本,66cm×68cm.jpeg

《姹紫嫣红》,纸本,66cm×68cm

《古城印象》,纸本,170x180cm.jpeg

《古城印象》,纸本,170x180cm

      因此,叶莹喜欢行走,她去过许多地方,在世界各地的遗迹废墟上,石窟造像、古城遗址、教堂神庙……感受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中的辉煌、灭亡和永恒,挖掘遗迹背后的那些历史文化概念,以及它们与当代社会的关系。除了绘画,她还爱把这些行走的经历和感受用文字和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一种综合的艺术成果。当然作为艺术家,她更钟情于视觉上的表达:敦煌壁画中剥落的色彩,安岳石窟中被遗忘的塑像,罗马古城阳光投射下的阴影,哥特教堂中迷离梦幻的玫瑰花窗,清真寺里宛若星光的纹饰,她喜欢这些符号、色彩和构成,钟情于平面化的塑造,却仍迷恋几度时空的回转,空间和时间感是她一直想表达的概念。她希望营造一个多层的时空,这个时空架离了传统与当代,也连接了现实与虚幻。

      山河为画,日月为诗,叶莹一直在路上……

名家评叶莹作品

吴永强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走近叶莹的作品,心事重重的人将会放下心事,快嘴快语的人将要停止开口。这是一个宁静的世界,就像我们在匆匆行路时偶尔回头,看见一扇打开的窗户,瞥见了过去的时光。这时,就算是大漠戈壁中的盲乐师,也该收起他们的琴声,因为无边的宁静,已是最美的天籁,容不得半点惊扰。

      如果有必要用一个修辞来概括叶莹的画境,也许我们会想起“东方伊甸园”的比喻。说它是伊甸园,是因为它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没有烦恼纷争的世界;说它是“东方伊甸园”,是因为建构这个世界的素材统统来自东方。更何况中国画的媒介和手法本身就使其笔之所至,流淌着如水般的东方灵韵。而无处不在的江南烟云,更强化了画中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距离。这样,我们就被带离红尘,回到了往昔,直至触碰到人之初的意义。要是我们觉得这还不够,非得找出一个词语来形容叶莹的画给我们的感觉不可,那么我愿意使用“沉静”二字。沉静,正是叶莹作品最重要的感觉要素。甚至那如烟似缕的清愁也融入到沉静之中,增强了其感性魅力,将沉静变成了美。叶莹画中的清愁主要来自于其个人的青春记忆,其感性特质也是从这里取得的。受此来源所系,看她的画,我们就好像参与了一场追忆流年的仪式。在江南烟雨中,我们得以与画家一道,去寻陌度阡,凝望时光离去的背影。可是,在逝者如斯的惆怅中,与其说我们感到了悲伤,倒不如说是被引入了沉静。因为从这时起,作者的心情已经悄悄超越一己之念,扩大到人类的记忆中,指向我们共同失去的乐园。在同样的时刻,画框之外的物欲的现实就遭到了否定。萨特说,“美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看叶莹的作品,索解其为何美的答案,我们真是要感谢萨特一语中的。

      但显而易见,叶莹的否定并不是直接的,而是用了寻梦的方式,通过与现实拉开距离来间接地实现的。她的作品多以工笔画见长,精细的描绘,层层的烘染,令其就好像在摩挲时间的肌理。不过在她的笔下,无论是草木虫鱼,还是飞花流萤,无论是太湖石还是青花瓷,无论是江南的庭院还是北方的森林,都不让人觉得是对现实事物的复写。因为它们经过了一个前后兴替的进程,才变为画中的意象,那就是——外在世界躲在了感知世界的背后,感知世界遁形于心灵的远游——尽管事物的基本形象被保持着,但它们却不再仅仅指涉事物,而成为了超时空、泛自然的精神意象,是画家叩问意义的载体。

      观其作品,它们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绘画语言和所获得的美学效果,既出自中国画传统,也包含若干西画元素。尤其是,叶莹曾经极受印象派的启发,表现出对光影的浓厚兴趣。其画中的朦朦烟云就充满了光感。不过在叶莹这里,基于光色自然关系原理的西画式用光最终被整合进“墨分五采”,而成为水墨语言中的光和影调处理。结果,水墨的趣灵、画面的气韵统统得以保持,光的运用也超乎视觉之上,有了某种形而上的质地。另外,在例如《青花雨》、《宽窄印象》、《静水深流》等作品中,我们还发现,叶莹也随时准备借用西方现代派绘画的语法。这几件作品就在时空上解构了现实,然后以解构的成果为材料,建构起了画面的时空。我们知道,这是自立体主义以来西方现代绘画惯用的语法。不过其观念却需要溯源到后印象派和象征主义时代。高更提出的“综合主义”,就是将记忆的残片综合为理想的整体,用以表征其奋力追寻的人类伊甸园。这实质是对象征主义方法论的表达。一言以蔽之,即要把主观世界客观化。在叶莹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画家用中国画的手段沟通了这一思想。凡此种种皆可证明叶莹作品仍可达致“意远”之境的来由所在。尽管有对西画元素的接受和运用,但由于对写实与写意之平衡点的追求,她的画从未失去中国艺术“以意写形”、“以大观小”的精神气质。这就是“意远”。不用说,画家出色的水墨技巧助了她一臂之力。灵动的笔墨和对虚实关系的处理,帮助了她去玩味时光和放纵对岁月的怀想。不过就评价一个成熟的艺术家而言,技巧并不是一个值得专门言说的话题。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有理由说,成就叶莹作品之“意远”价值的最重要因素,仍然是其心中的那一份对现实的超离。它表征了画家的“心远”。这不仅源于画家的诗心诗情,也来源于画家的知识与智慧。关于这一点,也实不必赘言,因为叶莹的艺术家兼评论家的身份早已为此给出了说明。

本文来自优雅杂志2019年4月刊

编辑/文:钱雪娇

图:叶莹提供

6
开放时间:
星期二 - 星期日 9:00 ~ 20:00
19:00观众停止入场,19:30观众退场,20:00闭馆。
项目单位:
四川美术馆
合作单位:
成都全景网络发展有限公司

展馆地址:成都市人民西路6号
电话:(028)86636199
邮箱:scmxyqxx@163.com
[后台管理入口]
[自助布展系统管理入口]
Copyright 2017-2019
蜀ICP备:150128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