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简介
吴绪经
1945年8月出生于成都。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第五届省美协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会长,四川省诗书画院艺委会委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四川省教育学院教授,中国画学会理事。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津贴,中国文联授予“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第一批巴蜀画派卓越成就代表人物。
吴越
1975年出生于成都。1997年毕业于成都大学设计系,2010-2012年进修于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当代工笔画研究会理事,四川省工笔画协会理事,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家,东方绘画艺术院画师。
吴一箫
1990年出生于成都。201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艺术的血脉传承于吴绪经父子三人,并不在于一招一式的沿袭,亦非由上至下的家学捆绑;而是缓缓一条静流,由父的心源所发,随子的领悟途经高山低谷,不折其行,不改其志,不问前程,似一曲《清平乐》,化入木心。
“艺术的传承不是近亲繁殖,画什么都要符合自己内心的引导。”吴绪经一语道出了父子三人在为艺之路上的殊途不同归。大儿子吴越,在设计领域工作了十年之后拾得初心,赴中国美院进修、瞻名作拜名师,于花鸟怡然之境,寻得自己的心之所向,获得绘画界和收藏界的广泛认可。小儿子吴一箫,入了油画的法门,2015年毕业于中国美院,准备进阶研究生,其作品已初露艺术新锐的锋芒。
吴绪经 《上船图》 工笔重彩 55×60cm
“若真要论起艺术的传承来,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便是在于传统文化的根基上、思路视野的拓展上、以创作来进行引导。”谈及家学渊源的传承,吴绪经如是道。
以传统文化立本
吴绪经、吴越、吴一箫(合作)《同舟共济》 工笔重彩 180×150cm
传统文化之于国人的不可割舍,恰如父子的血脉相连。吴绪经对传统文化的注重,或许吴越有更为深刻的体会。正是在父亲的指导下,吴越在幼年便临摹过许多遍《八十七神仙图卷》、《维摩诘演教图》,在古书图卷之中修得一片静心。虽在成年后转入设计行业,但正是这份圈外经历,在吴越正式步入美术圈后成为一种优势——将传统文化与极具当代审美意识的设计思维在花鸟这方天地里融合出自己的一条路。
吴越 《蝶舞》 麻纸团扇 33×33cm
吴越的早期作品在扎实的传统功底之外有着突出的设计感,在空间上的结构布局之间形成了标志意味的和谐性和平衡韵律。这部分作品在吴越第一次参加青年展时便收获了很好的效果,对此,吴绪经也给了很高的评价,但话锋一转,又严肃地提醒道:现有的成绩不过是阶段性的,要不断的摆正心态,清醒的看待艺术、学术、市场的关系。观吴越近期的作品,无论是在构成上亦或是表达上都更为开放,其对表现力的探索摒弃了布局甚至笔法上的形式感,画面上的随性、清逸之风恰为一位正值青年的翩翩潇洒。
吴越 《凝视》 纸本水墨 80×35cm
吴一箫没有经历如兄长那般的传统功底训练,而是在中国美术学院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和开放包容的学术研究氛围之中学习正统的油画。但在浓厚的家学氛围熏陶之下,吴一箫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完全出于自发的热爱,历史、古诗词、书法的魅力每每令其流连沉醉,这也使他纯正的油画血统里自然而然地注入了中国绘画元素。
以视野、思路立行
吴绪经 《闺中乐》 工笔重彩 69×69cm
吴绪经的为父之心一片清明,这片清明除了来源于对儿子的了解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之外,或许还受艺术追求上的影响。其载入中国美术重大典籍的成功之作,诸如《竞技图》、《虎门销烟图》、《青年时代1919》多以历史题材为主,以史鉴今,知浮世兴替,几番沉浮于作品背后沉重的历史感、深刻的生命沉思以及对人性本质的揭示,使得吴绪经内心的澄明渗透出艺术之外,将大格局、大气象延伸至生活、以至对儿子的教育上。
吴越 《水云间》 纸本水墨 80×30cm
“父亲很少有在绘画技巧上的指导,他不会去看你的某一条线,或是某一个布局的构图,他更注重的是整个画面的格调、境界,要求创作一定是要经过思考。”正如吴越所言,在创作指导中父亲看重的是画的格局和思路,这一看重,融入了吴绪经太多的人生领悟和智慧提炼,对吴越和吴一箫的绘画创作影响颇深。
吴一箫 《渡》 布面油画 190×175cm
从吴一箫的毕业作品《渡》来看,这件获得了中国美术学院林风眠创作银奖的作品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民国时期的一群普通人在江上行船遇险的瞬间,画面上定格历史一瞬的格局、以及其中的肃穆悲壮之感与父亲的画风有些靠近。而关于作品更为深沉的内涵,吴一箫有一段自己的简述:“渡众生,同舟共济。从一艘船的承载以小观大,从一个平凡的船过险滩以展现人性在极端抑或是灾难面前最真实的一面,内心世界在这一瞬毫无保留地曝露在凝重而潮湿的空气之中,这是众多草根本性地折射。在逐一扫描那些卑微的灵魂时仿佛有种举重若轻的感觉。人,生而平等,有时需要更多地给予每一个细小的生命以人性的关怀。这是一个现实的缩影,也许风暴之后便回归平静,然而由此及彼的隐喻和藏而不露的内涵却始终在这激浪的碰撞之中蔓延。”
吴一箫 《Arabesque》 布面油彩 80×60cm
思路格局的开阔不只是吴绪经在画面上提出的要求,还有在人生的路途上,他希望孩子们“走出去”,世界很大,必须要走出去,见识更广阔的天地,才能客观的看待自己,认清前方的路。这样的教导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孩子们的人生选择——吴越在设计单位工作十年后,毅然选择辞去设计总监之职,赴中国美术学院深造;而吴一箫为了考上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也竟然选择了复读几年,他们夯实了自己的每一个步伐,以更加广阔的视野,走得更远更稳。
以创作引导立言
吴绪经、吴越、吴一箫(合作)《科举考试》工笔重彩 420×320cm
其中,《科举考试》历时五年完成,画幅长4.2米、宽3.2米,为巨幅中国工笔画作品,讲述了中国科举考试一千三百年历史中发生的故事,描绘了寒门学子十年寒窗苦读的各种场景,以及从最底层的考试层层过关一直到殿试的画面,最后直至权利及人生的巅峰。创作中的白描阶段主要由吴越负责,自始至终他的白描一丝不苟;吴一箫负责人物组合、人物造型及画稿的创作;吴绪经则把握全局,控制画面及黑白灰效果设计,包括人物上色,脸部、手部等部位的具体刻画。吴绪经有意促成此次父子三人的通力合作,目的便是在于,以实践来对吴越和吴一箫在艺术创作的多个方面进行有力的引导。
吴一箫 《深秋河谷》 纸板油彩 13×18cm
言传身教是教育的不二法门,吴绪经对艺术的诚实和高要求也顺理成章的映射到孩子身上。“我最大的欣慰就是他们都在诚实的作画。”吴绪经要求他们对待每一幅作品都要诚实负责,不管这幅作品是流向展览,亦或流向市场,甚至流向人情。只有以真诚之心对待艺术,艺术才会以真诚回馈你。
吴一箫 《袛园祭》 纸本水彩 20×15cm
在艺术的话题之外,吴绪经是位寡言的父亲,他更多的是以身作则,而行为往往比言语更有力量。曾几何时,为了让孩童时期的吴一箫学会专注,吴绪经即使在闲暇时间也不看电视、不打麻将、不会朋友,而是每天在书房里“装模作样”的画画,一画就是一整天,书房里一大一小,大的专注画“无物”,小的专注算题写作业,双方互为参照,这样的生活细节充斥了吴越和吴一箫的整个成长过程。
吴一箫 《泊》 纸本水彩 17×23cm
在吴绪经看来,成长比成功更为重要,正是怀着这样的初衷,吴绪经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上无微不至,而对其人生路上的得失成败却以淡然之心处之。在这个家庭之中,既传承着博大精深的中国艺术传统,也传递着温情脉脉云淡风轻的人生态度。艺术的传承亦体现在创作的引导上,吴绪经总是引导他们活跃地参加国家级的重大展览和活动,如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之一的《科举考试》和在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上引起巨大反响的《同舟共济》,这两件作品均是父子三人的合力之作。
吴一箫 《海港》 布面油画 50×60cm
吴越 《蝉》 金笺设色 28×24cm
吴越 《秋意浓》 扇面
巴蜀画派杂志记者:徐世冲
文章来源:《巴蜀画派》2016年10月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