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2017年是以悲伤和焦虑开始的。
从年初儿子生病住了几天医院开始,日子就忙乱了起来。在医院看护他时,正逢成都严重雾霾。透过窗户,望着病房外虚化于硝烟之中的城市,那一刻,感觉病房成了最好的隔离地,浓烈的药水味让人感觉很安全,病友间的关系单纯又暖心。在医院呆了几天,留意到了,最开心的时候,是医生告诉你可以出院的时候;最感人的场面,是你离开病房出院时、真挚地向大家道一句“祝你们早日康复”!周围的眼光,充满着羡慕,胜过羡慕一个亿万富豪。那个场景深深触动了我,让我体会到,其实生活中有许多平时认为很重要的东西,是可有可无的;那些非做不可的事情,是可以不做的。这让我似乎看到了一个陌生的自己。
5天后儿子出院了,10天后我陪同他来洛杉矶开学。在美丽的帕萨迪纳小城,每天除了给他做几餐饭,空时,我也随手找来一些小纸片,胡乱地涂鸦。奇怪的是,身处加州阳光之下,我却很难画出霍克尼般的颜色,依然故我的是脏兮兮的灰,看来这种灰,进了自己的骨髓,无可救药了。
逢周末,儿子就开车带我去看一些美术馆,或在帕萨迪纳的街头四处转悠。也曾盘旋于比弗利山庄的小路,瞭望洛杉矶黄昏之壮美。但更多的时候,还是在公寓里宅着看片子。由于他学的是电影专业,所以看片就成了一件理直气壮的事情。他推荐我看了《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乌云背后的幸福线》、《聚焦》等等。让我意外的是,像《西部世界》、《王冠》这样的电视剧,拍得跟电影一样认真。可能是我极少看美剧,严格来说是基本不看电视的缘故吧,我已经太落伍了!当然我也向儿子推荐了几部中国片子,有姜文的《鬼子来了》、巴西导演塞勒斯拍的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以及贾樟柯的《天注定》、《江河故人》等,希望他能找到一点“根”的感觉。这几部片子中,他最推崇的是姜文的《鬼子来了》。对贾樟柯的纪录片很感兴趣。认为《天注定》中,打死村长的姜武和跳楼的广东打工仔,这两个角色设置很完整,赵涛和王宝强的角色缺陷多。《江河故人》一片,他对移民澳洲的男孩和女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强烈反感,说电影的这部份内容和演员的选择完全失败了,贾樟柯不懂海外生活的人是怎样一种状况。我觉得这个刚上电影专业一年级的孩子判断很准确,至少我是相同的看法,再好的导演都不要去碰那些自己不熟悉的东西。
其实,与其说是我来这里照顾儿子,不如说是他带着我玩,是我们家长太自作多情了,或许还影响到他与朋友同学的正常交往和聚会玩耍。孩子不是都盼着长大离开父母嘛?我们手牵手扶着他们一步步走过来,不就是为了有一天他们能独自远行嘛?春节到了,帕城非常静美,只有到中国人扎堆的“大华”超市,我才体会到所谓的“年味”,但这种夹杂着各种声音和食品味道的“年味”,却让我感觉心烦意燥,并想快速逃避。过完“中国年”,我将回去。有一句歌词大概是这样的:“我们都要各自出发,在这生活的激流里”。 但出发去哪里呢?突然有些困惑了,可能要走得更远,才离自己更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