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2024年11月23日
会员中心 > 人物访谈
《名家》访谈—高小华
文章来源:高小华官方网站-雅昌艺术家网 资讯 2013-11-13 15:54:25
分享到:

  采访时间:2013.9

  采访地点:高小华美术馆

  采访人物:高小华

  高小华,著名画家;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就以油画《为什么》、《我爱油田》、《赶火车》等重要作品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之领军人物及“伤痕美术”与“四川画派”的创始者之一;作品多次荣获艺术大奖并为国家美术馆所收藏。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艺术作品广为传播于世界各地,获得美国CAC艺术大奖赛金牌奖和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20世纪艺术贡献奖”勋章等国际艺术成就奖。曾先后执教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和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现为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名誉院长并特邀担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专家,第一批巴蜀画派卓越成就代表人物。

  采访提纲:

  1、2000年应邀回国,在执教于重庆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的同时,更潜心于国家公共大型艺术的创作。十年来你主持过多项重大艺术项目,绘制出一大批巨幅而经典的作品;半景画《重庆大轰炸》现已成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目前你正在主持领衔创作另一项国家级重大历史题材项目:《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全景画。您能谈谈您的全景画创作?

  高:“全景画”源自欧洲,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通常有数层楼之高、百米之长,前景有地面塑型和360度环绕的巨大画作;当今的全景画多配以高科技的声、光、电等特效同步演示,以达到令观者如身临其境的震撼效果及视觉冲击力。全景画,作为一种新的绘画体系,是对之前“架上绘画”观念与方式的挑战,它还由于其体量的巨大、气势的恢弘及制作工艺上的复杂性而被视为绘画金字塔尖的“终极绘画”。然而,它的“终极性”与“高难度”还不仅仅只限于艺术创作上,与绝大部分“先画后藏”的艺术品不同的是,它必须“先藏后画”,也就是说,在创作巨大的画作之前,先要为它建造一座全景画馆!因此设及到一系列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问题,这就远远超出了艺术家个人的能力。

  做全景画的艺术家究竟需要怎样的条件呢?我以为必须具备以下五个基本条件:一.必需要有作大画的梦想、激情与愿望;二.必需有围绕“梦想”所做的全方位准备;三.必需要有强壮的身体条件;四.必需要有国富民强的天时地利及客观条件;五.必需要有“不计成本”、乐意去做奉献的精神。

  2、您能谈谈《重庆大轰炸》、《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这两幅作品?

  《重庆大轰炸》半景画与《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全景画的确是两幅名副其实的“超级绘画”,为此十年间我与我的启蒙老师雷著华先生不断地攀爬在巨大的高架上作画,如同中世纪欧洲的画匠们所从事过的那种伟大的“艺术劳动”。说实话,由于全景画的专业性及艺术工程的复杂性,很难以访谈的形式三言两语讲清楚的,不过我已经撰写了几篇有关的文字,同时,目前正在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教育部课题)对全景画创作及理论进行更深入的阐释。今天在此亦只能是简介式的谈谈。

  一、《重庆大轰炸》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触到“半景画”,它让我有幸体验了“架上绘画”之外的一个更复杂、更具刺激性的美术新领域,在那个近四层楼高、画布重达两吨、总面积370平方米的巨大弧形画面里,凝聚着70多年前中华民族艰苦抗战的惨烈岁月,亦凝聚着画家本人自幼的“重庆情结”与大画之梦。

  2003年夏末,我受邀参与了关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大轰炸》半景画方案的设计与招标;始料未及的是,随后的一年多我们被迫卷入了一场噩梦般的、荒诞而黑暗且带有欺骗性的“竞标”之旅---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有关此次招标黑幕待今后再详述)。

  2004年10月《重庆大轰炸》半景画“尘埃落定”,最终以我们的设计方案在全国“竞标”中获胜而正式进入博物馆内实施创作。在经历了10个多月的“瞎折腾”之后,有关部门通知我们画家与装修工程同时进场“违规操作”;可以想见,作画的现场是在一片混乱、充满噪音、粉尘和各种有毒气体的“大工地”里,我们就是在这样极其恶劣的环境中进行着这项伟大而艰苦的艺术创作!前后历时两年半,我们如期完成了这幅气势恢弘、悲壮感人的历史画卷!

  2005年6月18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正式开馆,《重庆大轰炸》半景画终于与公众见面。

  当时我撰文感慨到:“竞争是无情的,尤其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残酷的竞争之中,看似一轮轮偶尔的胜出与落败,其实背后压根儿潜在的是一个人毕生经验的累积与综合实力的较量!不错,机会总是给了那些有所准备的人。”(《美术》2005年总第452期)

  二、2008-2012年,我有幸再度与雷著华先生合作,共同创作全景画《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该作品主要表现的是1948年底至1949年初,国民党杜聿明集团撤出徐州一路往西,最后被解放军围困并歼灭在河南陈官庄地区的一场重大战役,淮海战役也因此而画上了悲壮的句号。

  2009年底该项目正式签约并启动。《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全景画稿长13米、高2米;全景画实际放大的比例为:高16米、长100米,总面积1600平方米,画布重达6吨!全景画是一整套“系统工程”,制作“现场”犹如一个巨大的造船厂!——这是我迄今所做过的最大的油画工程!

  此次,我们的创作原则是希望改变以往对历史题材画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尽可能如实而客观地用艺术去再现历史。历史上国共两党的恩怨情仇,怎样解读?如何去画?面对重大的历史题材创作,需要作者深刻而敏锐的思想与高超的绘画技艺,更需要坚强而独立的艺术人格。在画家智慧的笔下历史汇聚为一幅战争全景图——那是一个超时空“再创造”出来的“战场”,其实没有人真正看到过这样的“场面”,哪怕你是亲历过那场战争的人,都只是局部的、微观的置身其中。而后人最终看到的正是画家用画笔“解读”的一部“历史”。

  “历史画”要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在人类的历史上,许多国家都曾经发生过残酷的内战,譬如美国的“南北战争”、西班牙内战和墨西哥土地革命等等。百年之后,仇恨荡然无存,面对历史画,人们平静地“观看”曾经发生在国家历史上的“战争”。在创作《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全景画的时候,我们亦是内心坦然的;去做这样一幅巨大的历史性绘画,对自己而言是一种艺术与人生的挑战,对国家和民族应该是一份奉献。

  3、高老师,今天国内的全景画艺术创作的现状?你有什么样的期待?

  高:200年前欧洲人发明了以360度观看的全景画并掀起第一次创作高峰;第二次高峰出现在前苏联,十月革命及二战后的苏联高度集权、财力雄厚,因此,打造出了世界上为数最多的全景画。上世纪80年代,全景画开始引进中国;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近十幅。全景画的第三个高峰出现在中国,说明了国家不断增强的综合实力,这亦为中国艺术家提拱了创作的机遇。

  应该说全景画在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当下浮躁的社会氛围中,最缺乏的恐怕就是有能力驾驭大画和乐意为“公共艺术”做奉献的艺术家,以及有热情舍得投入的年轻人;总之,我期待中国全景画创作后继有人。同时我更希望趁我和雷老师——这个世界上最精干的“全景画团队”还能够爬得动架子的时候,去为四川及西南地区填补全景画的空白!

  4、有人说你的绘画语言是“写实”,请谈一下您自己的观点?

  高:我理解的写实主义与写实性是有区别的,比如说你用了一个非常写实的手法,那只能说是一幅写实性的画,而不能因此被称其为“写实主义”或“现实主义”。我以为,所谓现实主义其实包涵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技巧上描绘物体的真实感,二是以独特的视角及独立的思考方式所体察到的真实生活。前者为一种手法上的操作能力及物理性的表现;而后者为一种认识方法和思想观念,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对于当代艺术家而言,问题不在乎你是否采用“写实”,而在乎你是以怎样的一种态度和观念,又以怎样的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观看方式和表现手段所呈现出来的写实性艺术作品,欲将二者完美结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纵观目前中国艺术“现代化”的场面,其中真正令人拍案叫绝、有能力有胆量“直面人生”的写实艺术者仍然是极少。

  5、你回国后致力于全景画创作,从架上绘画走向一种公共性更强的绘画领域,初衷和最终的的愿景的是什么?

  高:十二年间,我先后主创了三个大型的国家级重点“公共艺术”项目,先是从一批大型架上绘画(大型艺术景观——《红岩村启示录》)开始,再一步步的走进全景画——这个被同行视为“超级绘画”的领域,全世界的画家一生中有幸玩过的人亦是凤毛麟角。

  我是幸运的,这样的机遇千载难逢,可遇不可求,渴求又不可遇;能在有生之年做这样的“终极体验”是对自己全方位的极限挑战——挑战你的智慧与心理,挑战你的技艺与体能。就像蹦极或赛车,别人不理解,自己非得那样玩儿,拿命玩儿,玩儿他个魂飞心跳才过瘾!所谓“驾驭”亦是在不断的充满好奇、希望与不服的较量中所获得的一种能力。当然,现在的“艺术”都很“贵”,可玩儿大画“贵”不起,甚至倒贴,你得要有“不计成本”的傻劲儿,才能玩儿得起、玩儿得转。

  6、敦煌有壁画、西方也有壁画,全景画是不是有壁画影射和衍生?

  高:人类自古都有宗教和精神上的需求,还有“视觉好奇心”,于是就产生了壁画、手卷画、连环画等等;我想,二百年前从欧洲诞生的“全景画”亦应该是这种“好奇心”的结果及衍生品。

  7、对四川油画的生态面貌是如何看待的?

  高:能对四川油画评头论足、谈论“生态面貌”的唯有“多元化”,因为只有“多元化”才使得“四川油画”的“生态”有个鲜活的“面貌”;同时四川的油画亦离不开百年中国油画的沧桑巨变,尤其这三十年,更是大跃进似地迅猛,但无论是怎样的猛法、叫法,只要人还是在用眼睛辨识东西,用口腔吞咽或发音,那绘画就还是绘画,色彩还是色彩。当然,新奇的“艺术”很多,不属于绘画,那倒是另外的话题了。

  8、您对大众美育意识的觉醒有什么想法?大众美育意识的觉醒和当代艺术市场存在怎样的关系?

  高:大众需要“美育”,“美育”需要“美”的“培育”;“意识”亦不会自我“觉醒”,说到底仍然是个“影响”的问题;但问题是谁影响谁?怎样影响?当大众的需求(物质与精神需求)与当代艺术还隔着很长一段距离的时候,“市场”何以“存在”?急功近利与虚假的泡沫肯定“打造”不出一个真正繁荣的艺术市场;“市场”生长在大众之中,“供”与“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的“存”与“亡”。

  9,《巴蜀画派》作为四川的一本艺术类杂志,在艺术环境中,可以做些什么?

  高:当下的“艺术环境”何在?杂志媒介的职责何为?是需要《巴蜀画派》去思考、去面对的;还有之前所谈的“大众美育意识”、“四川油画的生态面貌”等等,都需要“作为四川的这本艺术类杂志”去关注、去培植;总之,《巴蜀画派》可以做的事情很多:立足巴蜀,关怀天下,成为向大众传播“美育”启迪“意识”的使者。

2
开放时间:
星期二 - 星期日 9:00 ~ 20:00
19:00观众停止入场,19:30观众退场,20:00闭馆。
项目单位:
四川美术馆
合作单位:
成都全景网络发展有限公司

展馆地址:成都市人民西路6号
电话:(028)86636199
邮箱:scmxyqxx@163.com
[后台管理入口]
[自助布展系统管理入口]
Copyright 2017-2019
蜀ICP备:150128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