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2024年05月02日
会员中心 > 艺术研讨
从“伤痕美术”到“中国全景画制作人”
文章来源:高小华官方网站-雅昌艺术家网 资讯 2011-09-27 09:23:36
分享到:

  文坛有“伤痕文学”而画坛则有“伤痕美术”。提到“伤痕美术”就不得不提那幅开“伤痕画派”先河的《为什么》,它的作者就是著名画家高小华。高小华的艺术成就,还远不仅于此,他1982年创作的《赶火车》被美术界誉为油画的“清明上河图”,1999年该作品获得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20世纪艺术贡献奖勋章”,2003年该作品在北京以363万元天价拍出,开创了中国当代艺术品价值标的新纪元。高小华1985年赴美国留学,2000年应邀回国,在执教于重庆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的同时,更潜心于国家公共大型艺术的创作。十年来他主持过多项重大艺术项目,绘制出一大批巨幅而经典的作品;其半景画《重庆大轰炸》现已成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目前他正在主持领衔创作另一项国家级重大历史题材项目:《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全景画。高小华因此又成为了著名的中国全景画制作人。

从军营里开始的绘画之旅

  在西南民族大学“油画创作研究中心”,记者见到了人到中年的高小华。他穿着黑色T恤和工装裤,在脖子上,富有情趣地围了一条小方巾,让整个服饰立刻多了几分灵动的艺术感。虽然常常被别人介绍说是“美籍华人”,但是高小华的整个人生却始终离不开祖国大西南这片美丽的土地。“我从小就象一个旅行者,从一个地方转往另一个地方。这么多年来,其实我只在两个城市呆过十年以上,一个是洛杉矶,一个是重庆。”高小华向记者介绍着他的人生轨迹。

  1955年,高小华生于南京,5岁时就随同是军医的父母从出生地南京来到重庆。尽管工作劳累、生活艰苦,母亲早在高小华年幼时就常给他画些漫画逗趣,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艺术的种子。高小华自幼便开始“涂鸦”,身边的亲人几乎都做过他的模特儿,甚至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家人们总是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他支持与鼓励。高小华还告诉记者,13岁时他曾拉过小提琴,以至于有过音乐之梦,无奈“既缺天赋,又缺机遇”,最终只得放弃。

  文革中,14岁的他随父亲下乡“劳改”,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这个“狗仔子”硬是凭着他弱小的肩膀挑出了一个知青“劳模”的称号!他也因此第一次品尝到了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的滋味。

  1971年,高小华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他参军了,那年他刚15岁。从此,他才真正开始了画画的生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突然发现自己从小的爱好(画画),竟能成为可以免遭皮肉之苦、逃避艰难生活且能改变命运的路子!于是他开始非常努力地在军营里画黑板报、搞宣传画……。当兵期间,高小华的作品曾两度入选全军美展并不断的被发表。后来他成为了军队报社的专职美术编辑与摄影记者,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他早熟的艺术天赋。

考入川美与会见邓小平

  1977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班之后,高小华的绘画生涯得到了升华。也就是在这个“王牌班级”中,产生了其后影响全国乃至世界的画家群体:以《父亲》扬名的罗中立,如今已是四川美术学院的院长;程丛林与何多苓亦都是“伤痕美术”的重要代表人物;杨谦,考入川美时年仅18岁,创作素描均列甲等,入学时不少的老师都自叹不如;张晓刚以《大家庭》系列作品扬名四海,目前更是在国际拍卖市场炙手可热的当代艺术家。

  高小华回忆说,在那个年代,高考的每位同学都要经过“政审”,入校时最令支部书记感到遗憾的是班里缺少“党员同志”。高小华被光荣地指派为油画77级的第一任班长,可能是由于其“良好”的“出身”且本人又当过兵的缘故。但高小华自认为当时肯定是让领导们失望的:首先,他没有遵守“正常”的教学秩序,领头画起了政治上很悬的“伤痕美术”;其次,至少策划过两起“不安定”事件:一是为了争取学生看画册的权利,组织“请愿”罢课、罢饭;二是为了反对校方的“独裁”,维护民意选举学生领袖的权利和自由,而发起的一场全院范围内的学生民主“公投”活动,结果他被众人推举为“全国学联”的代表,并上北京,与中央领导同志在一起开会。

  回忆这次进京开会的情景,高小华记忆犹新:会后合影,所有的代表都涌向了“华主席”(华国锋),而遭冷落一旁的“副总理”邓小平,硬是被激动且乱遭遭的群众挤压着抬不起头来……高小华心里非常清楚:这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使劲推开人群冲上前去,用四川话大喊:“小平同志,我们是四川来的!”听到乡音的呼唤,小平回首四处张望,就在那一刻,高小华抓住了邓小平的手……高小华已经记不清他们当时聊了些什么了,只记得他告诉邓小平“我是学画画的”。

《为什么》开创“伤痕美术”之先河

  1978年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后来被称其为“伤痕美术”的创作几乎亦是同时发端于四川,对“文革”的反思质疑及对现实的批判成为了当时文艺先驱们的主题。1979年,“文革”之后的首届全国美展—“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三位四川美院在校学生的四件作品:高小华的《为什么》、《我爱油田》,程丛林的《1968年某月某日•雪》,王亥的《春》,获得了油画二等奖,震惊了当时的美术界,由此揭开了“伤痕美术”的序幕。

  高小华的《为什么》从题材到表现形式,充满着对历史的反思与批判;铅灰色的调子、厚重的笔触迥异于“文革”时期流行的“红光亮、高大全”美术样式,更为重要的是高小华将一种对“文革”的怀疑情绪散布在画面的每一个角落——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在当时这不仅仅是高小华的疑问更是所有国人的疑问。随后的1982年,高小华的毕业创作《赶火车》在中国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油画赴京展览”上亮相,再度引起强烈反响。

  高小华告诉记者,油画《为什么》源于自己一段独特的人生成长经历:从小与父母随军迁移,10岁“文革”爆发,家庭落难,父母遭受迫害并殃及孩子们,小小的年纪就成了受人歧视的“狗仔子”,还亲历过最为惨烈的重庆武斗......,14岁随父下乡“劳改”;15岁当兵到河南洛阳;16岁起就两次参加全国美展;17岁成为了军队高层政治部报社的专职美术编辑和摄影记者;同时还有幸与部分开国元老的子女们混在一起。那是一个特殊的“圈子”,它不仅能够及时了解到许多普通百姓不可能知晓的信息,还可以读到“内参”和许多被禁的中外读物。可以说,在那个无学可上、无书可读的年代,那真是一段难能可贵的成长机遇!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知识的积累与素质培养的“背景”,待到“文革”后期的历史转折关头,其实高小华已经有了自己明确的判断、认识与信念并形成了一种历史的自觉。

  总之,那段特殊的人生经历成为他日后艺术创作的重要资源。

  1978年,考上四川美院后不久的高小华便开始了“文革”系列的创作,在起草《为什么》画稿的时候,曾被人否定过,因为题材实在太敏感了,但他仍然坚持不懈。之后,他把画好的素描照片寄给了《美术》杂志,期待着能够发表,但渺无回音信。1979年春,他借上北京开“学代会”之机,独自闯入了《美术》杂志编辑部。高小华说:“前来接待我的竟是后来被称其为当代美术‘教父’的栗宪庭。‘你就是《为什么》的作者?’老栗有些激动地问。当时我们都很兴奋,握着手站着聊了好一阵才想到要坐下来慢慢聊。据栗宪庭介绍,我的《为什么》已经通过好几次讨论,但都没敢发稿。后来就在当年《美术》杂志第七期里的插页中《为什么》被‘试探性’地发表了出来。当然,这与栗宪庭所希望的‘高调’推出的计划是有很大差距的。不过,《美术》杂志能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顶着压力去发表这种很‘危险’的作品,已经是巨大的突破与成功了。”

创作《赶火车》游遍全中国

  油画《赶火车》是高小华通过美术作品去反映中国当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从批判现实主义开始,始终关注人与社会的问题。通过反思‘文革’更加切入现实,《赶火车》就是要去描绘一幅更宏大的社会场面。我想,没有比赶火车的时刻更能了解中国人与社会的了,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人们来自各个民族、各个阶层,送故迎新、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全都集中在那一刻……那是中国社会的缩影。我想要反映的正是这样一种流动着的、更加真实而生态的社会民情场面,所以我选择了这个题材。其实,当时我的野心是想画出整整一列火车,但实在限于各种因素亦没有那么大的能量,于是就浓缩成了现在这个版本的《赶火车》”。

  1981年,高小华为了构思“赶火车”游遍全国去观察、写生、收集素材,他似要将自己从小的经历、记忆与现实统统载入这辆80年代刚刚开动的列车之中!几易其稿后,高小华终于完成了高1.5米、长4.5米的油画巨作《赶火车》。当《美术》杂志发表后,曾在国内引起过不小的轰动。

  当年的美院学生、现任重庆大学教授的张春新等人回忆说:《赶火车》上的主要人物都来自生活中的真实原型,经常坐火车的同学都因此认识了油画上的女警察。《赶火车》以其踏实、严谨的创作风气影响了以后的几代学生。

  大学毕业后,高小华先后执教于四川美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后又留学美国多年。1987年,他回到母校时意外发现,当年许多同学在全国引起轰动的作品却被胡乱堆放在楼道的垃圾堆旁,《赶火车》的画面已被戳破并生出了许多霉斑。高小华说:“当时我心里难过之极”!在友人的协助下,他把残破的《赶火车》带到了美国,用了数个月的时间进行修补。十多年间,高小华的许多作品先后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和私人所收藏,但《赶火车》始终舍不得出手。

  2003年春,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十周年庆典,负责人打来电话,邀请《赶火车》参加拍卖,权衡之下他同意了。于是就在2003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开始启动之际,《赶火车》以363万元的高价压倒众多名家,创下了当时中国油画拍卖的最高价。

由《重庆大轰炸》走进全景画的世界

  如今的高小华还有另外一个称谓,那就是著名的中国全景画制作人。所谓全景画,就是一种以360度环绕、百米之长、有数层楼之高的巨大画作,并与前景的地面塑型实物相衔接,构成一道逼真而立体的视觉景观。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当今的全景画多配以高科技的声、光、电等特效同时展示,以达到令观者如身临其境的震撼效果,其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可想而知。

  高小华介绍:全景画,它不仅包含了所有传统与现代绘画的元素,还由于其体量的巨大、气势的恢弘及制作工艺上的复杂性与技术含量的高端而令众多的画家望洋兴叹!所以被视为绘画金字塔尖端的领域。可以说它是对之前所有架上绘画观念与方式的挑战与彻底颠覆,因此又被称其为“终极绘画”。然而,它的“终极性”与“高难度”还不仅仅只限于“制作”上,与之所有“先画后藏”的艺术品不同的是,它必须“先藏后画”,也就是说,为了这幅巨大的画作,得先建造一座馆。

  据统计,人类从发明全景画二百年至今,在全世界范围也仅存有20多幅!可想之难……一个画家此生能有几回机遇全景画?遗憾的讲:对于绝大多数的画家而言恐怕终身都与全景画无缘,就更不用奢谈参与其中或是进入这个领域了。

  高小华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实力派艺术家,仅管他自称其为“劳动型”的画家,或许正是由于他对艺术的这份虔敬、耐劳与勤免,才使他有勇气不断地挑战传统和超越自我,最终有能力和把握住机遇去驾驭并征服这只庞大的绘画巨兽!

  综观百年中国油画史,能够创作鸿篇巨制的大型油画,实为多少画家梦寐以求并引以为豪,然而终其成就者又有几人?群雄之中,高小华是幸运的。可以说他是目前中国大型绘画舞台上最活跃,最具热情和成果最丰厚的艺术家,难怪他被理论者称为:“无出其右”、“无人能及”的当代大画高手。

  高小华获得的第一个景画项目,就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的“镇馆之宝”:著名的《重庆大轰炸》半景画。这个项目是从2003年9月开始向全国公开招标。高小华说,相信任何一个有资格受到邀请参加竟标的艺术家,都会禁不住跃跃欲试的。当时我和我的启蒙老师雷著华对此都信心十足、志在必得并全力以赴的投入其中。

  高小华告诉记者,《重庆大轰炸》在中国还是首次设立在一座国家综合性博物馆中的半景画。这个项目的难点除了它特殊的制作工艺外,就在于这幅画既要展现六十多年前,日本飞机对重庆持续实施的五年半的大轰炸历史,又要将山城重庆的特殊地理环境、众多的人物与事件的关系融聚在同一个画面之中,因此,构图是关键。

  为此,我们前后画了20多稿,最终确定为两江环抱、大江东去,整个构图呈金字塔造型的壮丽画面。后来,我常与朋友谈到说,我和雷老师真是最佳组合的“黄金搭档”,我们有几十年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绘画功夫,又都生长于重庆本土,加上我留学美国时曾经进修过电影编导与制作。总之,我们一直在准备着,似乎冥冥之中都是在为了这幅画的成功!

希望填补四川全景画的空白

  目前,高小华正在主持进行另一项国家重大历史题材项目:《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全景画的创作。该全景画馆是在中宣部、国家民政部的大力支持下,由河南省永城市政府具体承办的国家级文化建设项目。该项目经全国公开竞标,经过各方专家的多轮评选,最终以高小华为核心的创作团队中标。该全景画高15米,宽100米,共有1500平方米,预计整个艺术工程将耗时两年半完成。

  采访中记者询问,目前四川地区是否有全景画?高小华非常遗地摇头。“由于全景画及其画馆建造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许多的人对它还不了解,但今天随着中国的崛起,国强民富,应该是发展全景画的最佳时期。”高小华说:“全景画的特点决定了它非常适合去表现那些气势恢弘的重大历史场景。因此选材很重要,否则就弄得小题大做,而在我们四川就有两个现成的重大题材都是最适合创作全景画的,一个是2008年5.12震撼世界并给每位中国人心灵带来强烈冲击的汶川大地震;另一个就是六十年前那段难忘的解放大西南。”

  最后,他告诉记者,一直以来自己都有个心愿——那就是希望趁他还能够爬得动架子的时候去为四川及西南地区填补全景画创作的空白。

  2010.11.5.

3
开放时间:
星期二 - 星期日 9:00 ~ 20:00
19:00观众停止入场,19:30观众退场,20:00闭馆。
项目单位:
四川美术馆
合作单位:
成都全景网络发展有限公司

展馆地址:成都市人民西路6号
电话:(028)86636199
邮箱:scmxyqxx@163.com
[后台管理入口]
[自助布展系统管理入口]
Copyright 2017-2019
蜀ICP备:150128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