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2024年11月23日
会员中心 > 艺术研讨
【雅昌专稿】高小华:将艺术家个案串起来,将看到那一时期历史的体温
文章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2018-10-18 09:08:57 李璞
分享到:

a9e19e232a7db5157b926c607f8b51539825065_wps图片.jpg

艺术家高小华

  2018年10月13日,“2018年第五届和声艺术邀请展”在成都高小华美术馆(西南民族大学武侯校区行政楼三楼)拉开帷幕。本次展览共分三个单元,其中一个重要单元为“历史的体温:高小华文献展”。高小华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非常有影响的油画家,创作了众多的大型历史与现实题材绘画,此次通过高小华文献展,体现艺术家在当代艺术中的探索精神以及文献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a56c4a35d6faad13bb35b71e1c6d91539825093_wps图片.jpg

“历史的体温:高小华文献展”海报

  历史的体温,基于艺术家高小华对历史与当下的双重热情,历史题材创作因此有了丰沛的现实感和独特的个人视角。当观众通过展览提供的丰富文献去回溯与想象作品成型的过程,历史便不再是尘封的过去与抽象的时间,而是幻化为可目视进而可凝想的画面与事件。

  高小华生活于一个中国的大时代,参与、体验过时代的众多大事件,下乡、入伍、习艺、高考、参展、出国……其皆以身而体之。对他而言,今事与故事即使不完全等同,也有相当的交叉与重叠之处。他对历史的感悟之深,非旁观与采风者所及,更非天马行空的想象者可以凭空想见。展览中的《为什么》,是高小华的年少之作,也是成名之作。如果说,对历史进行反思是那一代青年艺术家的共同诉求,高小华则因为有对历史事件的切肤体验而更显表达的既直截了当又深刻沉痛。同期创作的《我爱油田》与《赶火车》,皆在依循现实主义的经典方法论之外,融入了自己作为部队军人与火车乘客的体验,以人性去揣摩人性和量度人性。

a2fb81de5ff77b75ceb972d97a4861539825143_wps图片.jpga0c1bacf7303b0153e23b89cec4f01539825145_wps图片.jpg

ac699e2d60fe4c2c06f263e887ebc1539825142_wps图片.jpg

展览现场

  2000年回国后,高小华的历史题材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红岩村启示录》大型艺术景观与系列油画、《重庆大轰炸》半景画与《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全景画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这些作品所表现的历史事件发生时间更早,皆关涉中国现代史的转捩点,高小华并未参与其中,但他力图以一种如实而客观的方式去“画”历史,从而在另一个维度传递了历史的温度。

  高小华最新的作品,是《周易·占筮》和《徐志摩和他的朋友》,一涉中华远古文明史,一涉现代中国文化史。在使作为抽象思想体系的周易获得绘画所需的形、色、像过程中,他数易其稿,反复构思与不断否定,最后才以梦中所获灵感助成创作。而在表现徐志摩丰富的人生故事时,高小华则对其抱以“同情之理解”,以众多人物表现了徐志摩与其所处时代的复杂性。

  从对近事、身边事的表达开始,到中国现代史再到古代文明史的描绘,高小华对历史题材创作葆有一种持续而强烈的激情。历史题材创作之困难,在于即使是历史的当事人“也都只是局部的、微观的参与其中”(高小华语),而欲表现缈缈时空中的远史,更是增添了数重难度。每位艺术家对解决历史题材创作困难的方法不同,诸如详尽的考证、丰富的想象等等,皆是常用之法,高小华则以敏锐的现实感受和鲜明的个性特质,引导观者走近历史,从而感觉到历史的体温。

aaf12e36f8f995b1b9c033f1e7a201539825330_wps图片.jpg

展厅入口

  雅昌艺术网:麻烦高老师首先介绍下您这次“历史的体温:高小华文献展”的相关情况。

  高小华:这次的文献展是放在“2018年第五届和声艺术邀请展”的一个单元来展开的,也是高小华美术馆包括“和声展”五年来第一次举办关于我本人,艺术家高小华的画展。作为自己在美术馆的首次文献梳理展览,可以看做是美术馆研究艺术家文献的一个启动。

a2016bfc5d97e91900a557610efd11539832719_wps图片.jpg

成长经历—素描练习 1973-1976年

a9225cdb553069d3e3cc30e0f52391539832724_wps图片.jpg

成长经历—速写本选 1973-1976年

  雅昌艺术网:您也说了是第一次举办关于您的展览,是如何想到做一场展览的呢?

  高小华:五年前这个地方是作为我画大画的工作室,因为我的创作规模,需要一个很大的场地来支撑,后来那些创作完成了,这个房子就在学校和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以我的名字命名的美术馆,这也是高小华美术馆的由来。诞生之后,很多参观者慕名而来,希望在美术馆中看到我更多的艺术创作。说实话,可能观众每次来每次都会有点儿失望,除了发表的那些主打作品外,很少能够看到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所以,借此次“2018年第五届和声艺术邀请展”的机会,在策展人的提议下我们做了这场关于我的文献展。

  这个的展览前后大概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时间比较仓促,过程中又面临着教学方面的事物,可能今天的展览,离真正的文献展还存在一定差距,要做好这些工作需要时间,更需要勇气。作为艺术家个案研究,大家看到的是一个人的历史,当把这些个案串起来看,有可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这正是文献梳理和研究的魅力与价值。

  我觉得在今天这个眼花缭乱的审美时代,这些曾经活跃在四十年前,改革开放初期“老古董”的文字与图画其实并不“好看”,就像经过一场波澜壮阔的大潮退却之后,留在海滩上的只有沙子和贝壳。如何能让这些今天挂在墙上、躺在展柜里的东西“涚话”,重新复活出当年那场大浪淘沙、激动人心的场景?全靠有思想的研究者。

acdfddb5d2f03382607d11b62c1801539832717_wps图片.jpg

关于“伤痕美术”文稿 高小华 1991-1995年

af173b3f6f137b255f96ee0a44e711539832718_wps图片.jpg

关于“伤痕美术”通信 邵大箴 高小华 1994年

af6ec58382b78d63612e9d81203401539833617_wps图片.jpg

关于“伤痕美术”通信 陈丹青

  雅昌艺术网:以文献的形式来呈现艺术创作,这几年比较的流行。

  高小华:其实国外对于文献展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必须要有研究成果的文件。不是说把展览手稿和草图往那儿一放就叫文献展,你得让他真正活起来。在翻阅资料时,这些书信的文字和其中的故事会把你带到当时的情景之中,有点像时光穿梭一般,把当时的一些人和一些事进行还原。人的记忆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所丧失或者歪曲,但这些当时所留下的文字是不会说谎的,她们就是当时语境下的产物。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四川的油画浓缩了一部完整的中国当代艺术史。这句话连北京和上海都不敢讲,只有四川的油画可以。文革结束之后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炮就是伤痕美术,第一件美术作品也出在四川,后来的第一波乡土绘画也出在四川。后来,才是在全国比较有影响力的八五新潮运动。90年代,中国经验之下的像艺术家张晓刚这类的,一直影响至今,也都离不开四川。因此,说四川油画浓缩了一部完整的中国当代艺术史是有根据的。

  作为艺术家个案研究,大家看到的是一个人的历史,当把这些个案串起来看那一时期群体的历史时,有可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这正是文献梳理和研究的魅力与价值,这种研究就非常重要了。

a65f4ab499b8c4c52437fc578d1101539832713_wps图片.jpg

关于《为什么》展出获奖收藏

a4430ac5b72972eaa3829f8dda5391539832197_wps图片.jpg

《为什么》 素描稿 100cmx70cm 1978-1990年

af01a6eee496a0af6a80dcb46e3821539832197_wps图片.jpg

《为什么》 布面油画 尺寸 107.5cmx136.5cm 1978年 (获第五届全国美展银奖 中国美术馆收藏)

  雅昌艺术网:因此您把这次的文献展也称之为“文献启动研究展”。

  高小华:是的,这样说是比较准确的。美术馆五大功能有收藏陈列,不断更新的展览,馆藏研究,公共教育和社交。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研究功能,发掘藏品背后的故事。如果美术馆没有陈列,没有收藏,那背后的研究价值工作也是缺失的,最多可以称之为美术展览馆。很多人怀着通过了解艺术家高小华来了解伤痕美术的历史,如果在这方面挖掘的不够深入,来参观的观众便会感到失望。作为依附于院校的美术馆,我们或许不能够跟社会性美术馆的条件相比,但作为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这么一座美术馆,我们希望能够做得更好一些。因此,从这个展览开始,把我和我的周边的同学的这一段缺失的历史,来进行深入的研究。

ab0368632f1c9ef8e3965bde763f61539832801_wps图片.jpg

川西南矿区写生—《我爱油田》素材 1978年

ae1ea2a2adb2857ac4e93864d1aff1539832719_wps图片.jpg

关于《我爱油田》最初发表于《美术》杂志 1979年9月刊

a78cea9b596217b6140c84639e7c81539832862_wps图片.jpg

《我爱油田》布面油画 尺寸 162cmx70cm 1978年 (获第五届全国美展银奖 中国美术馆收藏)

  “伤痕美术”在历史上被叫做现象,其实我认为它不是一种现象,它是很深沉的,具有承前启后性质的那么一段历史。通过我们找到的这些点,能够很好的完善那一时期。伤痕美术时期我的代表作有《为什么》、《我爱油田》和《赶火车》,这也是大家对我比较熟悉的作品。那么,伤痕美术究竟是怎么来的?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艺术家为什么在那个时期做了那样的创作?因此,我们把线索往前推进。

a225ea1423fb2efd019c5c6a2ba321539832202_wps图片.jpg

《赶火车》 素描稿纸本炭笔

ac0c9d2badf258884f5a4cab5964b1539832200_wps图片.jpg

《赶火车》(正稿) 布面油画 尺寸150cmx450cm 1981年 (获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20世纪艺术贡献奖勋章”)

  做这次展览时,我妹妹给我寄了几大箱子的资料,有我的那些笔记本。很多人翻开来看都非常的感动,才十五六岁就做了那么多的功课,难怪77年走进四川美术学院时,要第一个进行艺术创作。当时入校,很多同学还沉浸在基础训练中,画石膏都非常的兴奋,其实我已经没什么兴趣,因为在这之前我已经完成了这部分的训练,更多的是利用宝贵的时间进行创作。那么,重新回到那个时期就会发现,其实我从16岁到19岁已经两次参加了全国美展,第三次大家所看到的伤痕代表作实际上是我第三次参加全国美展。当然,第三次参加全国美展时,正好赶上文革结束和思想解放运动,我所表现的题材正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转折。我想说的是,这一切不是凭空而来的荣誉和运气,是经过了前面长达将近八年的积累。通过文献,也可以让观众更好的理解和认识这一脉络。

acbfd8a0a99356167237ce0c9fd331539832725_wps图片.jpg

关于《周易•占筮》研究笔记 2016年

  雅昌艺术网:此后您的创作一直离不开历史重大题材,这其中的过程是怎样的?

  高小华:我和很多艺术家大概不一样,我的艺术道路显得比较漫长,比较扼要曲折。我的兴趣非常广泛,不会把某一个题材画一辈子。我这一生中,希望能够去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因此在我18年前回国以后,投身到了超级大画当中。超级大画基本上是一个工匠行为,对我来讲更是也是真正的过了一把绘画的瘾,体验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式的劳动。可能进行这类的创作没有什么收入,也很难出名,基本上在市场上属于默默无闻的类型,我还是愿意去做这件事。一个跟我的兴趣有关,另一个我觉得自己应该为中国的公共艺术留下些什么。

  进行大型绘画创作需要具备五个最基本的条件和因素,第一个是要有做大型绘画的理想和愿望,就是一种情怀,毕竟这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第二,既然有想法,就要为这个想法去做好各种准备,不能够仅仅是空想;第三,身体条件一定要好。我已经六十多岁了,爬架子,站高台,一点问题也没有;第四,需要有一个大的环境,客观的来说我们前几辈画家都在兵荒马乱之中,国破家亡的情况下不可能进行这类的绘画创作,因为它不是某一位艺术家的个人行为,而是一个国家层面的行为,一个系统综合性工程。我们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有真正国家富强,才能给艺术家提供这样的创作环境;第五,需要有奉献精神。我爬上巨大的画架时,最大的有将近两千平方公尺高八层楼,八层楼有一百公尺长,人在上面是非常渺小的。如果论平方来赚钱的话,几乎是没有钱,国家就那么点经费,这种事情如果没有奉献社会的精神,是一笔也画不下去的,因此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a769690bdd6914f2c6b7dfafc394a1539832475_wps图片.jpg

《周易·占筮》 布面油画 509cm×380cm  2016年 (国家博物馆收藏)

  雅昌艺术网:以《周易·占筮》这件创作为例,也是耗费了您很多心力的。

  高小华:2013年春,我接到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先生的来电,谈及“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希望我能参加,随后受到组委会正式邀请,并同时要求作者能尽早确定题材。后来我得知国家财政部为此工程投资高达1.5亿,作品涵盖了几乎所有中国最著名的艺术家,每个题材都来源于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并经最终严格验收作品,永久收藏陈列于国家博物馆。

  一开始我并没有着急选题,而是冥冥之中的等待。于是,我等到了“工程”150件题材中的最后一件,亦是最难“啃”的一个题材:《周易·占筮》。此题既非神话传说故事,又非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它根本就是一个“思想体系”。这要怎么画?当然难!难怪无人愿选。既已获得《周易》题材,索性首先搞懂何为“周易”?以我之前的认知,《周易》是与算命、占卜、八卦连体,“神兮兮、玄乎乎”,请教学者,自然高大上有“道理”,但同样云里雾里,文字史料更是一本正经。怎样才能突破文字与思想,进入绘画?画画的就像情窦初放,四处窥探成人世界的小男孩,着急要“看”到的是形,是看得见的“色”与“像”。我又寻找前人所绘相关《周易》图像,寥寥无几却又五花八门。

  有趣而不可思议的是,我忽然一日从奇梦中获得灵感:人影朦胧,呼风唤雨,雷鸣电掣,山崩地裂,瞬间闪光划破天际,出现一轮黑色的太阳与明月同辉!被惊出冷汗后,我醒来如获至宝,速记其境,恍若天启。后来才得知,这个梦偶合古籍《竹书纪年》中所载“天再旦”的传说。“天再旦”是一种奇异的天象,就是卯时的日全食。而我的“奇梦”正是出现在自己生日的凌晨时分。真是难以置信:虚幻的梦境,令困惑郁闷中的他惊出望外!作品构图,从此斩获重大突破。

  这件创作按照国家博物馆的特殊大尺寸要求:510cmX380cm。历时三年余,几度其稿,再经数次评审,画作成型。全面铺开创作是2016年盛夏,我对自己在高温的画室中“独自亢奋,几乎裸体于酷暑中的创作”记忆犹新。最终,作品画面采用异形直立穹顶式构图,以上古时代周文王姬昌“大人”为主体,手执筮草,仰望星空,占卦乾坤,天人合一;背景宏大奇幻:明暗混沌的苍穹,万籁星空,日月同辉,黑日(日食)白月(满月)。以奇异天象自然诠释出一幅原始的阴阳太极河图。画面深处:电闪雷鸣,龙卷海啸,火山喷发,大地重生,彩虹乍现。另有:春夏秋冬,奇花异草,万物生长,演示出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玄妙关系——整个画面呈现魔幻现实之景观。

a5f01b3e9ecf8c59a571d33c1c1a21539833287_wps图片.jpg

《徐志摩与他的亲友们》布面油画 尺寸160cmx240cm(未完成)

  雅昌艺术网:一幅创作背后的故事跟创作一样精彩!另一幅《徐志摩与他的亲友们》,是由诗人徐志摩嫡孙托尼(徐善曾)委托的重要作品,我们在展厅中也看到了关于这幅创作的一系列资料。

  高小华:这张画是徐志摩唯一的嫡孙委托我画的,徐善曾曾在美国看到关于一部我的专题片,其中就有我创作《周恩来和他的朋友》这幅历史人物群像作品的介绍,当时我俩并不相识。2010年,徐善曾带着他的夫人和女儿来到成都,就这样,见面后,创作一件纪念徐志摩肖像的想法就有了。2013年夏天,我们在美国再次面对面,一起商量画面应该呈现的内容。当时我们列了一个表,画面需要十多个人。

afc6d7a627e0c9a705cdab44238351539833231_wps图片.jpg

《徐志摩与他的亲友们》创作手稿之一(四幅) 2014年

  为了更好地创作,徐善曾给我提供了相当多的独家照片和资料。徐志摩和张幼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徐积锴,次子徐德生,小名彼得,三岁多就夭折了。徐志摩的后人徐积锴后来生有徐稘、徐放、徐行、徐善曾四个孩子,徐善曾是独孙。最先,他是想把这些资料送到海宁徐志摩博物馆。后来我们正在研究,哪些人应该被列出来。我考虑还是要把林徽因、陆小曼放进去。他也同意,说“这也是历史。”在我与这位可爱的理科博士老头的近百封邮件交谈中,详细提供徐志摩“朋友圈”人物的生卒年月、各个年代的照片,与徐志摩的关系远近等。

  关于这幅画的构思和尺幅,我们两人讨论了很久。后来,人越加越多。徐善曾先是加了很多不是徐志摩亲人的形象上去,后来又有一些是我提议加的。此外,画面上每个人的形象和位置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得出来的。反复商量之下,我把画作变为三联作,好拿,叠起来正好是一个方块,方便国际托运,此外三联画很像中国的屏风。很中国,就像中国的文人一样。最终,泰戈尔、胡适、梁启超、徐悲鸿、沈从文、鲁迅、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这些人物栩栩如生,不动声色而又惊心动魄地揭示着徐志摩的豪华朋友圈。

  雅昌艺术网:谢谢高老师!

3
开放时间:
星期二 - 星期日 9:00 ~ 20:00
19:00观众停止入场,19:30观众退场,20:00闭馆。
项目单位:
四川美术馆
合作单位:
成都全景网络发展有限公司

展馆地址:成都市人民西路6号
电话:(028)86636199
邮箱:scmxyqxx@163.com
[后台管理入口]
[自助布展系统管理入口]
Copyright 2017-2019
蜀ICP备:150128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