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2024年05月02日
会员中心 > 人物访谈
高小华:背上艺术的十字架(组图)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07年05月25日09:58
分享到:

高小华在辅导学生创作(高小华供图).jpg

高小华在辅导学生创作(高小华供图)

高小华在他正在创作的作品前(高小华供图).jpg

高小华在他正在创作的作品前(高小华供图)

  高小华,20世纪后期中国油画史上一位有杰出贡献的青年画家。曾是“四川画派”的代表人物,成名作《为什么》开中国当代“伤痕艺术”先河。1982年创作的《赶火车》被美术界誉为油画的“清明上河图”,1999年该作品获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20世纪艺术贡献奖”,2003年该作品在北京以363万元天价拍出。1985年赴美国留学,2000年应邀回国至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任教。

  和几乎所有的名人一样,高小华也是个忙人。打电话约采访,高小华爽快地答应了。但第一次通电话,他正在厦门参加中国当代油画巨匠写生创作活动;第二次,是重大开学当日抽不出身;第三次,学院和系里要开一天的会。尽管我们的采访往后推了一次又一次,但电话里的高小华音质温和,语调客气,让你觉得舒服,更让你对采访充满期待。

  这果然是一次愉快的采访。在重庆大学B区档案馆三楼高小华的工作室内,身穿黑色夹克,顶着一头黑白相间蓬松头发的高小华侃侃而谈,和记者聊起了他的经历,他的创作,他回国后的苦与乐

  三进山城

  “我象一个旅行者,从一个地方转往另一个地方。这么多年来,只有两个城市我曾呆上过10年,一个是洛杉矶,一个就是重庆。”

  1960年,5岁的高小华随同是军医的父母从出生地南京来到重庆,1969年,又因为父母工作调动而离开。在这一进山城9年间,他亲眼目睹了重庆轰轰烈烈的武斗,这一段经历,直接促成了他后来的成名作《为什么》的创作。

  1976年,随着父亲再次工作调动入渝,已经有过当知青、当兵经历的高小华也退伍回到重庆。

  第二年,他考入四川美术学院,1982年毕业后留校至84年调入中央美术学院离开重庆。这是二进山城,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开“伤痕艺术”先河的作品《为什么》以及此后引起极大关注的油画《赶火车》。

  2000年,应重庆大学之邀,在美国侨居15年的高小华再次回到了重庆。开始了他三进山城的生活。

  在重庆完成有生以来最大的艺术项目

  “给高小华背上艺术的十字架,让他结束国外时懒散的创作。”正如高小华的朋友、《美术》杂志主编王仲先生所言,高小华一回国就“推上了一部勇往直前的战车”,三年间,他完成了有生以来最大的一个艺术项目——《红岩村启示录》。

  这是一项巨大的艺术景观工程。在《红岩村启示录》里,共有油画35画,总长132.5米,面积371平方米;人物雕塑14个;场景15个;涉及历史人物120个。2001年11月,高小华以独立制作人的身份担任了该工程的总设计和占该项目三分之二的工程(全部绘画工作)的总负责人。“这就意味着,作为一个画家的我除了要创作完成这么多高难度的历史大油画的同时,还担负起我从未搞过管理事宜:大到工程整体财经规划及分配、组建创作队伍、收集研究历史资料、策划具体创作及施工方案……小到找寻租建工作室、订做画框、涂制底料、购置画布、颜料、钉子……” 

  这也是一次劳心费力的创作。整个《红岩村启示录》的创作,从2001年2月高小华开始设计创作方案开始,到2004年1月16日整个项目完工正式对外开放,整整历时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在高小华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一个由一幅幅A3大小的白版纸粘接在一起的卷轴,这是高小华为《红岩村启示录》整体设计所做的初稿,据记者大略估计了一下,整个卷轴拉开能超过10米长。而高小华说,这样的初稿,他共做了三套!

  “我真是太累了,有阵子我被累得爬不起来的时候, 心想:干嘛这么辛苦?都40多岁的人了,何必这样和自己过不去!然而,更多的时候我是快乐的,甚至累得很开心!因为我每天都在画画,在画一批我从未画过的历史性大画,一批‘传世之作’!”

  这也是一次低回报的创作。35幅油画的创作及整个相关制作工程,3年的精心投入,但这项工程的总费用,仅仅是他一幅油画作品《赶火车》的一半多一点。“这是一项国家艺术工程,我更看重的是政府所提供的这个平台。能为家乡重庆的精神文明出一点力,我感到非常的自豪。”

  在重庆遭遇人生第一场官司

  《红岩村启示录》的创作是高小华人生的又一个里程碑,但这一次创作也使他遭遇了人生的第一场官司。

  2004年1月14日,大型艺术景观《红岩村启示录》面向大众开放的前两天,高小华被他昔日四川美术学院的两名同事告上法庭,称高小华借助他俩的作品抬高身价,利用《红岩村启示录》油画工程总负责人的身份便利,剥夺了他们的作品署名权和发表权。

  高小华说这是三年间让他“唯一感到不愉快的事情”。对这场官司讲述也使高小华陷入了整个采访过程中唯一一次激动的情绪之中。“这里的风气很糟糕,同行相忌,争名夺利,歪曲事实,恩将仇报,拿着这么严肃的一项政治文化工程进行商业炒作!”

  这个案子一度给高小华带来了巨大的困挠。“这是一个艰辛严肃的创作过程。在开放的前两天被媒体炒出来,我觉得非常难过。”尽管如此,高小华还是很坦然。“要做事情,免不了有矛盾;要往前走,就不可能一帆风顺。”他说,现在国内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一方面,你不可能等到环境非常干净了再来动手做事;另一方面,现在自己做事,也是为环境的改善树立一个榜样。

  “有朋友说,也许正是因为你是‘高小华’,人家才来找你的麻烦吧!”高小华苦笑了一下,接着说:“其实,我不需要这样的出名,不希望有这样的打扰。”

  我是“劳动型”艺术家

  告别生活了15年的美国,高小华也告别了一段10余年的跨国婚姻。回国后不久,高小华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她也从事艺术工作。”

  两名艺术家的生活应当浪漫得一塌糊涂吧?高小华笑了笑,“艺术家也分很多种,有浪漫的,有严肃的,而我是‘劳动型’艺术家!”高小华说,回国三年,他从没给自己放过一天假,连家里保姆也忍不住奇怪的问:“你们单位从来不放假的?”

 (记者 张春霞)

3
开放时间:
星期二 - 星期日 9:00 ~ 20:00
19:00观众停止入场,19:30观众退场,20:00闭馆。
项目单位:
四川美术馆
合作单位:
成都全景网络发展有限公司

展馆地址:成都市人民西路6号
电话:(028)86636199
邮箱:scmxyqxx@163.com
[后台管理入口]
[自助布展系统管理入口]
Copyright 2017-2019
蜀ICP备:150128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