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2024年05月05日
会员中心 > 视频专区
潘天寿120周年纪念大展(转载)
视频出处:优酷 2017-10  上传:杭州无相影视传媒
分享到:

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大展开幕 一味霸悍与强其骨

(陈耀杰 刘倩 2017年05月03日)

来源:人民网>>书画>>滚动资讯

1.jpg

展览开幕式现场

  2017年5月2日上午,一场关于艺术的高规格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这是为了一位20世纪中国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潘天寿诞辰120周年。随后,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大展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

  展览共呈现潘天寿先生120余件作品,分成六个部分,也分别在展厅布置上别出心裁:美术馆一层圆厅用“殿堂”来展示巨幅大作,侧厅则分别以碑林、讲台、瞭望台的方式呈现潘天寿的笔墨、树木、山花等方面的创作,2号展厅则是一间带有博物馆气质的书斋,呈现了潘天寿诗书画一体的修养。

  再加上圆厅后的弧形展厅和一间小厅,每一个版块以潘天寿的艺术核心和他的一枚印章来作为引题,用“高风峻骨”、“一味霸悍”、“奇崛明豁”、“雁荡山花”、“守常达变”、“饮水生涯”六大板块来梳理呈现潘天寿先生的代表巨作、手稿文献和笔墨成就,将研究、策展与展示结合,从潘天寿的艺术问题出发,将潘先生的画作、画论、诗词编织为一体,展示其艺术之成就及价值意义。

2.jpg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左中一致辞

3.jpg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致辞

4.jpg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致辞

5.jpg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致辞

6.jpg

  展览现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艺术家潘公凯、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在潘天寿先生塑像前合影留念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谈到此次展览的举办时表示,此次展览主要从第三个方面来梳理潘天寿先生:首先是作为艺术家,潘天寿先生直面现代之挑战,倡导“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在千年中国画史中独树一帜。其次是作为教育家,潘天寿先生是中国画和书法现代教育的奠基者,五十年的教育生涯,建构起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得以教习与传承的人文系统。最后是作为画学家,中国画背后理论思想的体系就是画学,近代画学在潘天寿先生这里得到了发扬,他是最后一代集诗书画于一身的大师,提出了中西艺术“拉开距离”、“双峰挺立”,奠定了现代中国艺术自我更新的意识基础。

7.jpg

潘天寿先生雕像

8.jpg

展览现场

  此外,许江院长还讲到:潘先生有两方印是他灵魂的写照,一方是“一味霸悍”,中国画以前讲究的是书卷气,不要霸悍,但是潘先生就强调一味霸悍,这种霸悍之气到今天,我们可以从中读到中国人的雄强之气,另外一方印叫做“强其骨”,我们骨气要强起来,顶天立地、铮铮铁骨,这两方印是解读潘天寿先生绘画非常重要的导引。

9.jpg

一味霸悍印章

  进入到展厅,首先可以看到的是潘天寿先生的雕塑,中国美术馆馆长将这件雕塑命名为《强其骨》,也可以看做是潘天寿先生一生的写照,第一个展厅的主题叫做“高风峻骨”,展示了中国绘画的磅礴大气与浩然正气,许江院长在介绍这一展厅时表示,这个的设置很像是一个庙堂,主要展示的是潘天寿先生成熟期的代表性巨作,力求突出潘天寿先生艺术的最大特点——风骨:在这一展厅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潘天寿先生最大的作品《光华旦旦图》,大概有7米宽3米高,潘天寿先生将花鸟山水融为一体,用他独特的笔力笔法和博大的构图形成他独特的面貌,巨石、苍松,独特的草木树石表现人们精神的情操,同时又从草木上飞跃过去,用中国的笔法表现高贵的人格,第一个展厅我们可以初步的领略潘天寿先生的浩然正气,许江院长表示像潘先生这样巨幅的花鸟绘画在国内不多,有这样雄强气息的更不多。

10.jpg

潘天寿 《光华旦旦图》 1964年 纸本设色 265x685cm

11.jpg

高风峻骨现场

12.jpg

高风峻骨现场

13.jpg

潘天寿 松梅群鸽图 中国画(指墨) 177.2×286cm 1950年代

14.jpg

潘天寿 夏塘水牛图 中国画(指墨) 142.7×367cm 1960年代

15.jpg

饮水生涯板块现场

  紧邻“高风峻骨”的板块是“饮水生涯”,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潘天寿先生的一生,这一板块以回廊的方式呈现,在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二十多岁时的潘天寿先生的照片,走进回廊可以看到雷婆头山,许江院长介绍,在潘先生的绘画中,可以反复的见到这座山,此外还可以了解到,潘天寿先生生长在诗书礼仪之家,从小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很小的时候就写了很好的书法,成为他一生创作的根基,还可以看到潘天寿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家里面客厅的原貌,中国美术学院1928年建立时候的盛况以及吴昌硕写给潘先生的诗,尤其是突出潘天寿对现代中国画教学的贡献,反思民族艺术在当下的教育和传承问题。潘天寿是现代中国画大师,但他自己却说:“我这一辈子是个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1923年潘天寿任教于上海美专,与诸闻韵一起开创中国第一个中国画系,开始了他的美术教育生涯。1928年应杭州国立艺术院之邀,任中国画专任教授,从此与这所学校未曾分离。

16.jpg

潘天寿 抱雏图 中国画(指墨) 151.5×48.5cm 1961

17.jpg

微风燕子图轴 指墨 180×47.5cm 1961年

18.jpg

潘天寿 青绿山水图 中国画 69×54cm 1962

  与“饮水生涯”相邻的板块是此次展览的第三个板块“一味霸悍”,这一板块看起来很像是一个碑林,重点展现潘天寿作品的笔墨成就。在这里,潘天寿先生的作品,再一次以博大的气势扑面而来,他画的苍鹰、巨石、苍松背后都是博大的,强其骨的精神,画面中的苍松就像钢浇铁铸一般,那样的浓郁,那样的苍劲。还有画面中的巨石,巨石放在画面的中心是非常难处理的,但是潘天寿先生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造险,巨石放在画面中心造险,通过植物破险,通过动物表现精神。

19.jpg

一味霸悍展览现场

20.jpg

一味霸悍展览现场

21.jpg

《梅月图轴》

  比如作品《梅月图轴》,创作于1966年1-2月间,这是这是潘天寿一生最后一幅指墨画巨构,这幅作品中提有一首诗:“气结殷周雪,天成铁石身。万花皆寂寞,独俏一枝春。”潘先生作此画时已是“文革”前夜,他似乎感受到了什么。画中充满了象征意味。在这幅几乎正方形的画面上,一株粗大老梅树的虬枝铁干成S 形横过画面,成为画的主体。潘天寿用了很多笔墨着意塑造了树干的苍老刚劲,而只在树梢上画了几朵小小的淡红色的梅花,很不引人注意。在花的后面,却画了静夜的圆月和淡墨画成的夜空。环境是那样冷峻,然而又有一些温暖,微微淡黄的月色,和稀少而娇艳的几朵梅花。自然力量的不可躲避,冰刀雪剑的严重摧残,从梅树的粗干上强烈地表现出来,而那树梢上的几朵小花,却证明了生命的顽强,也更衬托了生命的美丽。据许江院长介绍,这这幅作品后来被认为是“黑画”,但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这这张画中见到潘先生的笔墨和情怀,尤其可以感受到潘先生冥冥之中感受到的悲怀。

22.jpg

《雄视图轴》作品右下角一枚朱文印为“宠为下”

  在比如《雄视图轴》,作品右下角一枚朱文印为“宠为下”。得宠是很低下的事情,这种博大的人格,今天我们更能从中感受到那种钢筋铁骨的分量,画面上灵鹫居高临下,目空一切,仰视的构图增添了灵鹫的崇高感,故体积也作了一定的夸张。呈倒三角形的石岩造型有别于潘天寿以往的方形巨石,虽灵动但更增加了画面奇险的感觉,故又以右侧松针作视觉上的平衡。左侧飞流直下,乃从秃鹫视线所带出,与纸边成平行状态,既增加了稳定性,又衬托出近物的高和险,使之气脉贯通。这样的寓静于动、寓奇险于平衡的表现方法,的确是常人所难以想象和做到的。

23.jpg

猫石芭蕉图50年代设色、指墨237.5×120CM

24.jpg

潘天寿 铁石帆运图 中国画 249.5×242cm 1958

  潘天寿把继承前人成果和高难度的基本功训练看成是创新的起点,在本土文化基础上的拓展是其创作的原则。同时,他坚持画家的全面修养,将绘画看成是人的完整人格的外化,重视作品内蕴藏的价值观。

  展览的第四个板块是“奇崛明豁”,这一板块在呈现上很像是一个讲堂,用许江院长的话来说,这一板块的作品“特别的干净”,让我们有时间在前几个展览被震撼的情况下,静静的感受潘先生艺术内在的东西,这里的作品很多都是横写的,聚焦潘天寿先生在中国画章法上的创造匠心。比如《江洲夜泊图》,潘天寿先生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画了很多张:“他不断的在画面中组几棵树,最终将树组成了井字形,在画面的中央成就了我们今天讲的构成,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构成,但是他在心里组了几十年。”

25.jpg

奇崛明豁板块现场

26.jpg

奇崛明豁板块现场

27.jpg

潘天寿 雄视图 中国画(指墨) 347.3×143cm 1960年代

28.jpg

《八哥崖石图》中用粉笔写的“4”

  另外一幅作品《八哥崖石图》则有有很重要的文化史意义,因为在画面的中间可以看到一个用粉笔写的“4”,这是文革时期黑画的标记。从这个展厅的作品可以看出,潘先生总结了从画材的搭配安排、取舍组合,到构图中的宾主、虚实、疏密、对比、呼应、交叉、参差、三点关系、三角形的运用、平行线的问题、重心、斜正、画眼、背景、空白处理、四边四角、气脉、开合、不平衡与平衡等等具体的构图规律,以及题跋、印章在构图中的作用,相当全面而具体。明确的秩序,雄阔的力量感,在静态中蕴蓄着动的生命——这就是潘天寿构图的独到之处。

29.jpg

雁荡山花板块现场

30.jpg

雁荡山花板块现场

       第五个板块呈现的是“雁荡山花”,在这一板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观景台,从这里我们仿佛可以远望雁荡山,许江院长表示这是五十年代潘先生非常重要的生命体验,到雁荡山接受中国山水的陶养,1961年,潘天寿先生去了一次雁荡,两年之后他创作了两幅伟大的绘画,一幅是《雁荡山花图轴》,中国花鸟史上独画的野花野卉,以双勾和没骨画法结合,笔墨刚健,色泽清新。背景纯为空白,十分单纯;而前排野花,却布置得颇具匠心。疏密交叉,参差错落,章法井然,处处经得起推敲。其中部分花叶用双勾填彩画法,部分则为没骨,却结合得非常协调,并具有装饰味。

31.jpg

潘天寿 雁荡山花图 中国画 122×121cm 1963

  另外一幅是《小龙湫下一角图轴》,这件作品是潘天寿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进行的融山花野卉入山水画艺术实验中的代表作之一。关于这一实验的动机,按潘天寿的说法是希望“使山水画之布置,有异于古人旧样,亦合个人偏好”。这类实验与传统程式比较有三个突出变化:其一,视觉处理上采用近似于西方写生性风景的焦点透视;其二,采用块状和相对封闭的结构方式,即所谓“四面包围”的造景;其三,使写意性的山石与工笔花卉结合,青绿与浅绛设色处理结合。

32.jpg

潘天寿 小龙湫下一角图 中国画 107.8×107.5cm 1963

  这幅作品的山石造型综合了南宋马、夏和后来浙派的特点:稍施淡墨,赭石渲染,不加皴擦,但勾勒刚劲,体块分明,凝重坚实;石青、石绿的草叶和朱砂、胭脂的山花,在遒劲的墨线逼压下显得晶莹、明快,犹如镶嵌着翡翠和宝石,而繁密的苔点则给画面带来一股强烈的内聚力;左右和下角由岩石构成相对静止和封闭的空间,只有左上角的留白和中央一股潺潺奔流的溪水使空间结构变得灵动和富有节奏。

33.jpg

潘天寿 雁荡花石图卷

  此作有意打破工笔、意笔的区别,可视为兼工带写的佳作。又以山水与花鸟相结合,借局部山水表达整座山的环境,以小见大。烂漫山花呈欣欣向荣景象,创“空山无人,水流花放”之意境。构图发挥方形画幅的饱满和紧凑,巧置一山泉留白透气。如此“一角”之构图模式,对许多画家都产生了影响,直至今日。

34.jpg

碧桃杨柳图1962年设色177.5×48CM

35.jpg

潘天寿 雨霁图卷 中国画 141×363.3cm 1962

36.jpg

潘天寿 烟雨雨蛙声图 中国画(指墨) 68×135cm 1948

  本版块重新梳理潘天寿先生的写生观和写生方式,将突出地体现他对民族绘画艺术特点的自信和执守。

37.jpg

守常达变板块

38.jpg

守常达变板块

39.jpg

守常达变板块

  最后一个板块叫做“守常达变”,这是一个带有博物馆气质的书斋,在这里可以见识到潘天寿先生诗书画一体的修养,近距离的欣赏潘先生的日课:“潘先生写了很多的诗,他的诗非常的了不起,用诗情逼出笔意,催发绘画独特的风貌。”许江院长讲到。

40.jpg

潘天寿 鱼乐图轴 指墨 108×57.5cm 1962年 潘天寿纪念馆藏


潘天寿 焦墨山水图轴 中国画 183.3×66cm 1953

42.jpg

映日荷花图轴137.5×276.8cm 1960年

43.jpg

潘天寿 晴霞图 中国画(指墨) 178.5×148cm 1961

  此次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将展至5月14日,展览期间还将举行五场“潘天寿与文化自信”主题学术研讨会:一、国家图式与民族气象——潘天寿的文化自信,二、由“南北”而“东西”——潘天寿的文化视野,三、笔墨、章法、意境、格调——潘天寿的艺术问题,四两峰挺立,传统出新——潘天寿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五、气可撼天地——潘天寿与中国诗词传统。


(责编:王鹤瑾、鲁婧)

 --------------------------------


美术馆 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美协会员中心

美术馆公共服务平台-LOG.png

点击图片进入


29
开放时间:
星期二 - 星期日 9:00 ~ 20:00
19:00观众停止入场,19:30观众退场,20:00闭馆。
项目单位:
四川美术馆
合作单位:
成都全景网络发展有限公司

展馆地址:成都市人民西路6号
电话:(028)86636199
邮箱:scmxyqxx@163.com
[后台管理入口]
[自助布展系统管理入口]
Copyright 2017-2019
蜀ICP备:150128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