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2024年04月29日
会员中心 > 艺术研讨
蔡寅坤:荷留清梦野风堂
文章来源:原创: 谢礼恒 艺术野疯狂-艺术野史 2018-02-13
分享到:

花道

0.png

      “古人插花不仅在花器上很有考究,就连什么时候插什么花,都是有规矩的,入春为梅,为海棠牡丹;夏为荷花,为安石榴;秋为木樨,为莲、菊;冬为腊梅,为红茶。而各种花又分品第。” 

 ——蔡寅坤读《拈花》

1.webp.jpg

       蔡寅坤 字深地,号墨出,回族,1963年生,四川省成都市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大写意花鸟画家,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花鸟画专委会副会长,四川当代国画研究院院长,成都画院专职画家。


买书

0.png


       “我还喜欢去一些旮旮旯旯里的小书店,经常能在那些地方淘到‘奇书’。”



读书

0.png

       “我最喜欢早上阅读,神清气爽,适合看一些让人感悟的东西。”


       在蔡寅坤艺术领地,蔡寅坤辟出了一块画画、喝茶、看书、会友的雅致之地——“野风堂”。

       这个几百平米的画室,格外不同的便是一进门就映入眼帘的巨大书柜和墙上的巨幅大画。这里多为画册,其实我读文字书更多。”蔡寅坤把自己特有的个性、气质、生活经历融合在绘画当中,形成了“重、拙、大、豪”之美的独特画风,在中国大写意花鸟画坛独树一帜。喜爱阅读的他,看似读得很“随意”,却总能把阅读的积累,恰当的融入到创作中去。

2.webp.jpg


3.webp.jpg

       我早就去过那个颇有些传奇色彩的“野风堂”。

       一群人围炉而坐,喝茶聊天看花说事。有意思的是,上到楼上的“野风堂”,要穿过峨影厂的老厂区,楼道间满目都有那个时代各路电影明星的海报、剧照,像是一重时空蒙太奇,自有一番戏剧色彩。

       现代中国画家石鲁是令蔡寅坤敬仰的几位大师之一,“石鲁先生绘画、书法,艺术论著,尤为阅读。”

       蔡寅坤拿出最近淘到的一本名为《艺道》的书,署名作者是石鲁,其中除了收入有石鲁关于美术的随感、论文,还有他在一些公开场合的讲话。蔡寅坤之所以对石鲁情有独钟,源于两人对生活与绘画之间关系的理解。石鲁曾说过:“生活是画的源泉。画无生活若加工无原料。生活枯竭,画必凋败。”蔡寅坤在绘画创作时便遵循着这个理念。

4.webp.jpg

5.webp.jpg

6.webp.jpg

7.webp.jpg

       我在2017年年末武侯祠美术馆益州画社启动展上再次与蔡寅坤谈艺,访谈中数次出现他的读书之道,悟画之道。



看《拈花》 悟绘画之道

0.png

       蔡寅坤平时就喜欢去书店,“除了大书店,我还喜欢去一些旮旮旯旯里的小书店,经常能在那些地方淘到‘奇书’。”

       每次去书店,凡是与艺术相关的书籍他都会翻看。除了艺术类,他还喜欢生活闲情类图书,“我读书买书都很随意,就算只是喜欢某本书其中的一段文字,我也会买回来。像薛冰的《拈花》,我首先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拈’这个名字很有意境,‘拈花’其实就是插花艺术。”

        

        此处作品插图(略)


《拈花》主要是介绍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以及花道。

0.png

       不同于市面上流行的花艺展示和技法,中国古代传统插花,又名“瓶花”,有着独特的传统和讲究,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国的插花理论和插花文化史,对插花艺术的源流和意趣,都有独到和详尽的阐发。

       “古人插花不仅在花器上很有考究,就连什么时候插什么花,都是有规矩的,入春为梅,为海棠;夏为牡丹,为芍药,为安石榴;秋为木樨,为莲、菊;冬为腊梅。而各种花又分品第。”

       在蔡寅坤看来,中国传统插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虽然自己研究传统花鸟画法已多年,对传统插花并不陌生,但在这本书中,他仍有很多感悟,“插花通过线条、颜色、形态和质感的和谐统一,以求达到‘静、雅、美、真、和’的意境,首先是一种道意,目的在于逐步培养插花人的身心和谐,培养插花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此外,“现在看古代传统插花,相较于现代很多花艺,似乎有些‘简单’,但正是这样的‘简’,体现的是传统的文化精神,这也正与绘画中‘养成大拙方为巧,功到如一始见奇’有异曲同工之妙。”


荷留清梦

0.png

       说到花,我喜欢蔡寅坤的荷花之作。

       实际上对于传统花鸟画的研究,加深了蔡寅坤对传统绘画精神的理解,产生了强烈的绘画革新冲动。

       著名艺术理论家康征提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蔡寅坤开始了实验性的探索。“我最早看到他的作品,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已经有了明显的风格。

       《雨洗野塘新绿》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我们知道,他曾经在赵蕴玉先生的指导下,悉心临摹王冕、徐渭、朱耷、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陈子庄、石鲁等大师的荷花。

       更重要的是,他还通过写生实践等多种方式与荷花朝夕相处,以其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概括力,长期捕捉荷花的本质特征和瞬间动态,然后用他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加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使之具体化与系统化。很自然地,荷花便成了他日后创作题材中的一个重要系列。

       事实上,蔡寅坤大写意花鸟画那斑斓的色彩、奇特的图示和雄阔的气势,是十足的令人魂惊魄惕而又回味无穷的。”


       蔡寅坤早期的《荷塘留清梦》到近年来的《风静亦馨》、《残香》、《露冷西泠》、《又见秋荷》、《仲夏》等与荷花有关的系列作品,可以看出从传统的荷花模式走到眼下的这幅荷花的发展轨迹。这对他来说并不是一段简单的历程。

       他用积墨法画荷叶,用留白的方法画荷花,同时加粗了荷叶秆,他打破了传统的水的留白方法,用曲线把水进行虚实处理。

       特别是在画面的空间处理上,蔡寅坤依据各色彩、水墨、题款、印章相互间的高差、凹凸、虚实、分割、通透、裁剪等处理手法组织画面空间关系,于大开大合及空间相互渗透中,把传统荷花的高洁、清白演绎为野荷的奔放与激越。

       在绘画的审美观念上,他秉承了传统的笔墨情趣,在表现手段上,他放大了荷花题材中相关的语言符号,把中国画的传统特色、自己的豪迈情怀与荷花的精神内涵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

       所以,他的荷花是多种审美因素的组合,体现了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文化融合,确立了色彩、笔墨、图式三位一体的大一统绘画观念。


读《大师》 最敬重于佑任

0.png


       在“绘画、书法、阅读、交友”这四个兴趣爱好中,蔡寅坤把阅读排在了第一位,绘画排在第三位,着实让人有些意外。

       他至今都保持着平均每天一个小时的阅读习惯,或是在早晨,或是在晚上。

       “我最喜欢早上阅读,神清气爽,适合看一些让人感悟的东西。”在阅读这件事上,蔡寅坤在多位中国历代大师才子身上感悟颇深。

8.webp.jpg

       蔡寅坤很喜欢于佑任的书法作品,偶然一次在书店闲逛,他看到一本名为《大师:寻找那些远去的大师才子》的书里,写有于佑任一生的经历,“以前都是看他的书法作品,单纯研究其字,是一位我敬重的书法大师”,但在仔细了解了于佑任的经历后,才明白书法艺术只是他人性品格的一个缩影。

       最让蔡寅坤感动的是,于佑任酷爱碑刻志铭造像,他曾四处奔波,花尽储蓄,收集保存上至北魏,下至隋唐刻石近300余方,无偿捐献西安碑林,“这对保存、发掘、收集中国古代书法遗迹贡献巨大。

       他将草书熔章草、今草、狂草于一炉,创立了‘标准草书’,更是中国现代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无愧于‘旷代草圣’之名!”

       《大师》这本书里写的南怀瑾、蔡元培等几位大师,“之前我都零散地读过他们相关的文章,多是对他们著作、成就的描述,但了解了他们一生经历,让我看到了更完整的他们,他们展现给世人的成就,只是他们传奇人生的必然结果。”


立身画外,存心画中

0.png

       我很感兴趣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出生的蔡寅坤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但他的绘画启蒙却非常“富贵”。

       小时候他就喜欢涂涂抹抹,是姐夫把这位家庭里最小的弟弟领进了绘画艺术的大门,他先后拜童韵樵、王砥如、余兴公、赵蕴玉、吴凡、崔子范、黄永玉为师,从书法开始逐渐步入中国绘画。

       特别是余兴公先生,其书法、国学的功力都十分深厚。在与诸位老师学习的过程中,蔡寅坤对书法的热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真可谓“日间挥写夜间思”。在刻苦的临摹中他不断地解决自己前行中的困惑。赵蕴玉是张大千先生的入室弟子,擅长画荷花,蔡寅坤在他那里接受了荷花绘画的启蒙教育。荷花这一题材成为他今后绘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系列。


       清代唐岱在《绘事发微》中说:“画学高深广大,变化幽微,天时、人事、地理、物态,无不备焉。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纵横万里之势,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 

       可见任何画家都不可能抛离传统的审美精神与美学思想、内涵和精神来谈绘画中所谓“创新”的话题。

       在蔡寅坤的绘画领域里,我们所感受到的变化,无论怎么变化都饱含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和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在系统把握中华民族审美价值的基本取向中融己新意,这与时代吻合的现代美感,也是和传统的绘画精神一脉相承的。

       康征在《跳舞的色彩》一文中写:对于回民子弟蔡寅坤来说,民族性和民族文化对他的影响肯定是超越生活的。他的色彩有民间美术色彩的影子,但是民间美术中的色彩是美丽和流俗的,要让所有的人都喜欢。

       而绘画中的色彩是超越这一理念的,他的色彩并没有渴望得到所有人的理解,而是为了张扬自我的个性,他是用个性去会晤共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香韵》、《过雨荷塘满院香》、《佳色》、《良医》、《大吉》、《梅蕊腊前破》、《悄然芙蓉》、《事事逢喜声》等,简直就是把人们的欣赏视觉已经全部吸引到他的色彩阵营中来了。

       真正的艺术创作往往伴随着深深的痛苦,在激情释放的过程中创造性的目光总是会集中在某一点上,有所得必有其所失,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所以,当我们欣赏艺术的时候,我们不能够以完美的标准来苛求艺术,艺术恰恰是最不完美的。

10.webp.jpg

移入肃斋纸上香 580x365cm 纸本设色 2016年


蔡寅坤的绘画是艺术王国里的自然天成的艺术。

0.png

       最近着巧又在读北岛主编的《给孩子的汉字王国》,瑞典人林西莉说中国人的文字和绘画让人迷恋,是一种“突然在苍白的世界里找到一双迷蒙诱人眼睛的感觉”,蔡寅坤的画,也好似有这股奇妙的吸引力,让人经常想把它的作品挂在写字台前的墙上,好让这花与画的香气,天天越过漫长的时间而相遇。


文:谢礼恒  美编:西子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康征《跳舞的色彩》和记者滕杨的采访。

1
开放时间:
星期二 - 星期日 9:00 ~ 20:00
19:00观众停止入场,19:30观众退场,20:00闭馆。
项目单位:
四川美术馆
合作单位:
成都全景网络发展有限公司

展馆地址:成都市人民西路6号
电话:(028)86636199
邮箱:scmxyqxx@163.com
[后台管理入口]
[自助布展系统管理入口]
Copyright 2017-2019
蜀ICP备:15012809号-1